泰昌的文章意趣無窮,他能把本是嚴肅的論文的題材寫得酒脫隨便,使之充滿了情趣;他能把那些易牽動情腸的內容寫得非常“克制”,卻同樣傳達著濃郁的情懷。在散文領域,他不試圖作驚人的突破,但實際上卻作了某種超越。他練就了一種本領,情感中包藏著有資料價值的物與事,在寫人敘事時,恰當?shù)娜噙M去自己的情緒與感觸。吳泰昌,1938年出生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落地即隨母赴南昌市戰(zhàn)時江西兒童保育院。1946年回家鄉(xiāng),1955年由當涂中學考入北京中國語言文學系,1960年本科畢業(yè),1964年文藝理論研究生畢業(yè)。長期投身文藝報刊編輯工作,先后任《文藝報》、《河北文藝》、《人民文學》編輯,1984年至1998年擔任《文藝報》副主編,現(xiàn)為《文藝報》顧問、編審,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兼干事,中國散文學會、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大從文學學會,冰心研究會副會長,《兒童文學》、《環(huán)球企業(yè)家》編委,《小說月報》、《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顧問,南京師范在學,南昌大學兼職教授;已出版散文評論集十余種,其中,《藝文軼話》獲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辦的全國優(yōu)秀散文集獎。在巴老百年華誕之際,非常高興這本小書得以出版,獻上一個讀者,一個諦聽過巴老教誨的文學界的晚輩對巴老的一片財崇敬和感激之情。由于工作關系,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我和巴老有些接觸,那年年代是巴老文學生涯中十分重要的時期,他以嚴肅的歷史責任感和頑強的毅力,歷時8年,說心里話,說真話,完成了巨著的隨想錄。本書所記余的內容,主要依據(jù)我當年的記載,以及保存在自己頭腦里的鮮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