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別以“女性社會”、“女性之死”題名:上篇“女性社會”期望以個案整合的方式,映現晚清女性從生活形態(tài)到思想意識的新變。其中,對上?!爸袊畬W堂”的考述鎖定女子社會化教育起步期,將中西觀念、中學與西學的相互激蕩、沖突與調和作為討論的重點,而該校所標舉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想,在日后各地的辦學實踐中尤具啟示意義。與之相呼合的是發(fā)生在北京的女學生杜成淑拒絕男學生屈疆約會信事件的考察,透過雙方公開的私函與背后的婦女團體分裂的的隱情鉤稽,論者有意凸顯晚清女性在新教育與舊道德之間依違離合的現實困惑。女報的出現亦自晚清始。第三章以發(fā)刊于1904年的《女子世界》雜志為標本,清理晚情,“女界革命”倡導者的婦女論述之內涵,文本分析不僅顯示出刊物主持人在廷續(xù)三年的編輯過程中思想的游移,其間男性與女性聲音的同中有異更值得關注。“男降女不降”之說的晚清曾流行一時,這一話語既源于明清之際的歷史記憶,也與晚清婦女論獨特的現實關懷相指涉。探究其中復雜的多意旨,揭示歷史資源如何轉化為現代理念,是為該章的著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