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政治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

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

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

定 價:¥20.00

作 者: 葛兆光著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中國哲學

ISBN: 9787309041019 出版時間: 2004-07-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4cm 頁數(shù): 204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書原系《中國思想史》“導論”,內(nèi)容為交代和說明研究角度、資料取舍、寫作思路?,F(xiàn)經(jīng)作者補充、修改,增加了《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與減法》、《什么可以成為思想史的資料》、《思想史研究視野中的圖像》三節(jié),以單行本問世,題為《思想史的寫法》。用“寫法”為題,并不是說這里討論的只是一種寫作策略,因為思想史的不同寫法背后,總是有不同的觀念、思路和方法,寫法的改變常常意味著思想史研究的觀念、思路和方法的改變。這里討論的就是一些關于中國思想史或哲學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和方法問題,比如思想史應當如何思考精英與經(jīng)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知識史與思想史之間應當如何互相說明,古代中國思想的終極依據(jù)或者說基本預設是什么;思想史應當如何改變過去的傳統(tǒng)寫法和充滿訓導性的教科書式的章節(jié)結(jié)構(gòu),以追尋思想史的真正脈絡和精神;思想史是否應當描述所謂“無思想”的時代,在無畫處看出畫來;作為歷史記憶的傳統(tǒng)知識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詮釋中成為新的思想資源,又因此而產(chǎn)生了思想史的連續(xù)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發(fā)現(xiàn)與文物資料等等,最后,《導論》也討論了在后現(xiàn)代歷史學理論漸漸進入中國的背景下,應當怎樣理解和限制這種理論資源的意義和邊界?!镒髡吆喗椋海海海海海海海海海海海海海海海海海海海焊鹫坠?,清華大學教授。1950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4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班。已出版的主要主要著作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漢字的魔方》、《想象力的世界》、《中國經(jīng)典十種》、《中國禪思想史》等。★書摘::::::::::::::::::::目錄小引思想史的寫作思想史的意味――中國哲學史的形成――從謝無量、胡適、馮友蘭到任繼愈――對“哲學”和“哲學史”的疑問――哲學史真的適合敘述古代中國思想世界么――思想史的中心和邊界在哪里――思想史究竟如何寫?第一節(jié)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歷史關于中國思想史敘述與解釋的習慣――對“經(jīng)典話語系統(tǒng)”中的思想史寫法的三個疑問――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的歷史――思想史的基盤或底線:長時段――文獻資料范圍的拓展與使用方法――重寫思想史的前景與困境第二節(jié)知識史與思想史學術與思想:近來學界的一個爭論話題――思想史的知識源頭與背景:以數(shù)術史與經(jīng)學史為例――知識的變動與思想的變動之間――知識影響思想的一些歷史例證――對歷史的體驗和理解――關于這一想法的來歷第三節(jié)“道”或“終極依據(jù)”科林伍德的比喻和馬王堆帛畫的聯(lián)想――探尋知識、思想和信仰的歷史源頭處――天經(jīng)地義:天不變道亦不變――天人合一:不僅僅是環(huán)境保護或親近自然的口號――天崩地裂:終極依據(jù)的坍塌以及思想史的變局――處處碰著它:朱熹直覺中領悟到的終極依據(jù)第四節(jié)連續(xù)性:思路、章節(jié)及其他思想史、《思想史》以及《思想史》的三種寫法――歷史的連續(xù)性與??频囊蓡枿D―連續(xù)性追尋的三種思路――教科書模式與章節(jié)的割裂――思想史連續(xù)性的三種類型――對于一個思想命題的不斷解釋――脫魅或理性的排斥,斷裂中的連續(xù)――對外來思想的回應中重新發(fā)掘和解釋思想傳統(tǒng)中的資源――個人性寫作與重寫思想史的想法第五節(jié)無畫處皆是畫思想史為何不愿意敘述平庸的時代?敘述的形式、觀念和心情――“空白”的背后,其實寫滿了未發(fā)表的文字――傳統(tǒng)的思想史寫法:思想史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思想史不是點鬼簿和光榮榜――無處即有,思想史不僅要寫那些“變異”和“凸顯”,而且要寫那些“綿延”和“蟄伏”――盛唐缺席的例子――思想史是在建構(gòu)“道統(tǒng)”么?――思想史:究竟是思想還是歷史――思想的平庸時代是否具有被思想史書寫的意義――它應當被省略么:文革時代只有一種思想――平庸背后有深刻的內(nèi)容:洞察力和批評力的消失,難道不是思想史應當討論的歷史現(xiàn)象么――盛唐、明代、清代到文革時代的幾個例子――兩種歷史時間――如果思想史還屬于歷史,那么它不能無視“空白”,因為這里可能有過去的眼光忽略的東西――重新敘述的力不從心――可以在“空白”處描述出思想史的三種情況――需要對過去思想史不常涉及的畛域和文獻進行打撈和爬梳,更要用另一種觀察歷史的立場、視角和眼光第六節(jié)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與減法思想史和哲學史真的是“發(fā)展史”嗎?――歷史過程和歷史書寫中的“減法”(subtraction)――若干例子――葛蘭言(MarcelGranet)在頰谷之會中看到的疑問――物官和博物傳統(tǒng)的消失說明了什么――道教史中消失的涂炭齋和過度儀――失落的歷史的被“發(fā)現(xiàn)”――文明推進與被野蠻化的風俗――“加法”和“減法”并不對立反而是一個歷史的兩面第七節(jié)歷史記憶、思想資源與重新詮釋“影響”:思想史家無意中凸顯了“施與”卻忽略了“接受”――“影響”是否能夠重新浮現(xiàn),成為新的思想資源,與當下的處境有關――思想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思想資源、歷史記憶和重新詮釋、再度重構(gòu)――翻譯或者格義:回應外來新知時的本土資源――歷史記憶壓抑的幾種方式――歷史記憶的兩種不同取向――回溯本原,以向回看的方式進行文化認同――新革除根,以發(fā)掘歷史記憶的方式來反省自身傳統(tǒng)――保守與激進:兩種取向的糾纏――協(xié)調(diào)兩種不同研究思路的沖突――“沖擊一回應”與“在中國發(fā)現(xiàn)歷史”――外在因素與內(nèi)在理路之間――舊中有新、新中有舊――朱熹的比喻――從張大春《將軍碑》說到歷史記憶第八節(jié)什么可以成為思想史的資料?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歷史資料的變化――思想史為何資料范圍沒有變化――近年來考古發(fā)現(xiàn)的刺激――作為思想史的資料(一)歷書――作為思想史的資料(二)則例與輿服志等――作為思想史的資料(三)檔案――作為思想史的資料(四)類書、蒙書、手冊――作為思想史的資料(五)小說話本唱詞――過去的思想史為何不能使用這些資料――重新檢討思想史應當怎么寫,寫什么?第九節(jié)思想史研究視野中的考古與文物從甲骨文、敦煌文書、流沙墜簡說到最近的考古發(fā)現(xiàn)――考古發(fā)現(xiàn)的意義:古書的再發(fā)現(xiàn)、走出疑古思潮的籠罩以及其他――思想史寫法的變化擴大了考古發(fā)現(xiàn)在思想史中的使用――注重知識背景的考掘和一般思想的敘述――碑刻、書畫、信札、日記、公文、書籍等等也可以作為分析文本進入思想史的視野――圖形的考古與文物資料如何進入思想史的研究視野?――以作為思想史資料的地圖為例――邊界不定的思想史:與其他歷史的關系第十節(jié)思想史研究視野中的圖像左圖右書的傳統(tǒng)――圖像中的“格套”恰恰成為思想史“象征”――圖像資料與文字文獻的差異所在:構(gòu)圖、變形、位置、設色――道教壇場和幕:宗教儀式的空間布局與懸掛圖像――職貢圖等:異域人物圖像中的變異與想象――《人身圖說》和《五岳真形圖》:圖像翻刻、臨摹、轉(zhuǎn)寫、抄襲過程中觀念影響所導致的變化――圖像研究可以給思想史增添新視野第十一節(jié)從“六經(jīng)皆史”到“史皆文也”:作為思想史研究資源的后現(xiàn)代歷史學《懷柔遠人的爭論》與1999年的中國歷史學界――歷史只是語言的敘述?從“六經(jīng)皆史”到“史皆文也”――海登?懷特的觀點――“敘述”一詞中歷史與文學的界限的消失――凸顯與遮蔽:以思想史敘述中的王通與周敦頤為例――在書寫與敘述中區(qū)分真?zhèn)蔚囊饬x何在?對過去中國歷史學中一個原則的重新考慮――發(fā)掘各種真?zhèn)巍皵⑹觥北澈蟮闹С钟^念系統(tǒng)及其歷時性變化――在歷史書寫中進行知識與思想的考古發(fā)掘――權力與敘述:寫法中的思想史――詹京斯關于歷史書寫中的“權力”的論述:對歷史敘述中的普遍性共識的質(zhì)疑――顧頡剛與古史辨:“層層積累的偽史”說――疑古思想中的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歷史性思想的差異――后現(xiàn)代歷史學是否能夠確立一個最后的限度?――“指向真實”:歷史敘述的邊界和維度附錄穿一件尺寸不合的衣衫――關于中國哲學和儒教定義的爭論后記

作者簡介

  葛兆光,清華大學教授。1950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4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班。已出版的主要主要著作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漢字的魔方》、《想象力的世界》、《中國經(jīng)典十種》、《中國禪思想史》等。

圖書目錄

   
   
   小引 思想史的寫作
   
   思想史的意味――中國哲學史的形成――從謝無
   量、胡適、馮友蘭到任繼愈――對“哲學”和“哲學
   史”的疑問――哲學史真的適合敘述古代中國思想
   世界么――思想史的中心和邊界在哪里――思想
   史究竟如何寫?
   
   第一節(jié) 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歷史
   
   關于中國思想史敘述與解釋的習慣――對“經(jīng)典話
   語系統(tǒng)”中的思想史寫法的三個疑問――一般知
   識、思想與信仰的歷史――思想史的基盤或底線:
   長時段――文獻資料范圍的拓展與使用方法――
   重寫思想史的前景與困境
   
   第二節(jié) 知識史與思想史
   
   學術與思想:近來學界的一個爭論話題――思想史
   的知識源頭與背景:以數(shù)術史與經(jīng)學史為例――知
   識的變動與思想的變動之間――知識影響思想的
   一些歷史例證――對歷史的體驗和理解――關于
   這一想法的來歷
   
   第三節(jié) “道”或“終極依據(jù)”
   
   科林伍德的比喻和馬王堆帛畫的聯(lián)想――探尋知
   識、思想和信仰的歷史源頭處――天經(jīng)地義:天不
   變道亦不變――天人合一:不僅僅是環(huán)境保護或親
   近自然的口號――天崩地裂:終極依據(jù)的坍塌以及
   思想史的變局――處處碰著它:朱熹直覺中領悟到
   的終極依據(jù)
   
   第四節(jié) 連續(xù)性:思路、章節(jié)及其他
   
   思想史、《思想史》以及《思想史》的三種寫法――歷
   史的連續(xù)性與??频囊蓡枿D―連續(xù)性追尋的三種
   思路――教科書模式與章節(jié)的割裂――思想史連
   續(xù)性的三種類型――對于一個思想命題的不斷解
   釋――脫魅或理性的排斥,斷裂中的連續(xù)――對外
   來思想的回應中重新發(fā)掘和解釋思想傳統(tǒng)中的資
   源――個人性寫作與重寫思想史的想法
   
   第五節(jié) 無畫處皆是畫
   
   思想史為何不愿意敘述平庸的時代?敘述的形式、
   觀念和心情――“空白”的背后,其實寫滿了未發(fā)表
   的文字――傳統(tǒng)的思想史寫法:思想史是思想家的
   思想史――思想史不是點鬼簿和光榮榜――無處
   即有,思想史不僅要寫那些“變異”和“凸顯”,而且
   要寫那些“綿延”和“蟄伏”――盛唐缺席的例
   子――思想史是在建構(gòu)“道統(tǒng)”么?――思想史:究
   竟是思想還是歷史――思想的平庸時代是否具有
   被思想史書寫的意義――它應當被省略么:文革時
   代只有一種思想――平庸背后有深刻的內(nèi)容:洞察
   力和批評力的消失,難道不是思想史應當討論的歷
   史現(xiàn)象么――盛唐、明代、清代到文革時代的幾個
   例子――兩種歷史時間――如果思想史還屬于歷
   史,那么它不能無視“空白”,因為這里可能有過去
   的眼光忽略的東西――重新敘述的力不從心――
   可以在“空白”處描述出思想史的三種情況――需
   要對過去思想史不常涉及的畛域和文獻進行打撈
   和爬梳,更要用另一種觀察歷史的立場、視角和
   眼光
   
   第六節(jié) 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與減法
   
   思想史和哲學史真的是“發(fā)展史”嗎?――歷史過
   程和歷史書寫中的“減法”(subtraction)――若干
   例子――葛蘭言(Marcel Granet)在頰谷之會中看
   到的疑問――物官和博物傳統(tǒng)的消失說明了什
   么――道教史中消失的涂炭齋和過度儀――失落
   的歷史的被“發(fā)現(xiàn)”――文明推進與被野蠻化的風
   俗――“加法”和“減法”并不對立反而是一個歷史
   的兩面
   
   第七節(jié) 歷史記憶、思想資源與重新詮釋
   
   “影響”:思想史家無意中凸顯了“施與”卻忽略了
   “接受”――“影響”是否能夠重新浮現(xiàn),成為新的
   思想資源,與當下的處境有關――思想史在某種意
   義上可以理解為,思想資源、歷史記憶和重新詮釋、
   再度重構(gòu)――翻譯或者格義:回應外來新知時的本
   土資源――歷史記憶壓抑的幾種方式――歷史記
   憶的兩種不同取向――回溯本原,以向回看的方式
   進行文化認同――新革除根,以發(fā)掘歷史記憶的方
   式來反省自身傳統(tǒng)――保守與激進:兩種取向的糾
   纏――協(xié)調(diào)兩種不同研究思路的沖突――“沖擊一
   回應”與“在中國發(fā)現(xiàn)歷史”――外在因素與內(nèi)在理
   路之間――舊中有新、新中有舊――朱熹的比
   喻――從張大春《將軍碑》說到歷史記憶
   
   第八節(jié) 什么可以成為思想史的資料?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歷史資料的變化――思想史
   為何資料范圍沒有變化――近年來考古發(fā)現(xiàn)的刺
   激――作為思想史的資料(一)歷書――作為思想
   史的資料(二)則例與輿服志等――作為思想史的
   資料(三)檔案――作為思想史的資料(四)類書、蒙
   書、手冊――作為思想史的資料(五)小說話本唱
   詞――過去的思想史為何不能使用這些資料――
   重新檢討思想史應當怎么寫,寫什么?
   
   第九節(jié) 思想史研究視野中的考古與文物
   
   從甲骨文、敦煌文書、流沙墜簡說到最近的考古發(fā)
   現(xiàn)――考古發(fā)現(xiàn)的意義:古書的再發(fā)現(xiàn)、走出疑古
   思潮的籠罩以及其他――思想史寫法的變化擴大
   了考古發(fā)現(xiàn)在思想史中的使用――注重知識背景
   的考掘和一般思想的敘述――碑刻、書畫、信札、日
   記、公文、書籍等等也可以作為分析文本進入思想
   史的視野――圖形的考古與文物資料如何進入思
   想史的研究視野?――以作為思想史資料的地圖
   為例――邊界不定的思想史:與其他歷史的關系
   
   第十節(jié) 思想史研究視野中的圖像
   
   左圖右書的傳統(tǒng)――圖像中的“格套”恰恰成為思
   想史“象征”――圖像資料與文字文獻的差異所在:
   構(gòu)圖、變形、位置、設色――道教壇場和幕:宗教儀
   式的空間布局與懸掛圖像――職貢圖等:異域人物
   圖像中的變異與想象――《人身圖說》和《五岳真形
   圖》:圖像翻刻、臨摹、轉(zhuǎn)寫、抄襲過程中觀念影響所
   導致的變化――圖像研究可以給思想史增添新
   視野
   
   第十一節(jié) 從“六經(jīng)皆史”到“史皆文也”:作為思想史研究資源
   的后現(xiàn)代歷史學
   
   《懷柔遠人的爭論》與1999年的中國歷史學界――
   歷史只是語言的敘述?從“六經(jīng)皆史”到“史皆文
   也”――海登?懷特的觀點――“敘述”一詞中歷史
   與文學的界限的消失――凸顯與遮蔽:以思想史敘
   述中的王通與周敦頤為例――在書寫與敘述中區(qū)
   分真?zhèn)蔚囊饬x何在?對過去中國歷史學中一個原
   則的重新考慮――發(fā)掘各種真?zhèn)巍皵⑹觥北澈蟮闹?br />   持觀念系統(tǒng)及其歷時性變化――在歷史書寫中進
   行知識與思想的考古發(fā)掘――權力與敘述:寫法中
   的思想史――詹京斯關于歷史書寫中的“權力”的
   論述:對歷史敘述中的普遍性共識的質(zhì)疑――顧頡
   剛與古史辨:“層層積累的偽史”說――疑古思想中
   的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歷史性思想的差異――后現(xiàn)代
   歷史學是否能夠確立一個最后的限度?――“指向
   真實”:歷史敘述的邊界和維度
   
   附錄 穿一件尺寸不合的衣衫――關于中國哲學和儒教定義
   的爭論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