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中國哲學21世紀儒學研究的新拓展

21世紀儒學研究的新拓展

21世紀儒學研究的新拓展

定 價:¥32.00

作 者: 趙吉惠著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中國哲學

ISBN: 9787801902009 出版時間: 2004-06-01 包裝: 簡裝本
開本: 22cm 頁數(shù): 463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21世紀人類文化或文明的前景和發(fā)展趨勢為:多元并茂、東西互補、不斷趨同。儒學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其思想精華在21世紀仍將發(fā)出燦爛的光芒,仍將不斷被東西方文化所吸取,在創(chuàng)建人類新文化的艱苦奮斗中,充當世界性的重要角色并做出自己的偉大貢獻。本書為作者近二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分為儒學的歷史定位與探新;儒學基礎理論批評與探索;儒家思想的整合、超越與創(chuàng)新;21世紀儒學前景與思考四大部分。本書既以豐富史料為基礎,又有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既有對20世紀儒學之回顧,又有對21世紀儒學的展望;既有學術參考價值,又具有一定的可讀性。趙吉惠,現(xiàn)任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社會兼職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學術委員、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國際中國哲學會學術顧問、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學術委員、陜西省關學與實學研究會會長、黃帝研究會副會長、周易研究會副會長、老子與道家研究會副會長。長期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史、儒學史與史學理論,出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導論》、《中國儒學史》、《國學沉思》等著作18部,論文200余篇。21世紀人類文化或文明的前景和發(fā)展趨勢為:多元并茂、東西互補、不斷趨同。儒學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其思想精華在21世紀仍將發(fā)揮燦爛的光芒,仍將不斷被東西方文化所吸取,在創(chuàng)建人類新文化的艱難奮斗中,充當世界性重要角色、做出自己的偉大貢獻。本書分析、支持了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日本著名社會學家池田大作展望21世紀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某些見解。還分析和批評了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美國中國文化研究專家列文森等否定儒學現(xiàn)代價值的觀點,分析與批評了美國著名文化戰(zhàn)略研究專家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觀點。讀者對象:以中文、歷史專業(yè)的研究人員,高等學校教師和學生。

作者簡介

  趙吉惠,現(xiàn)任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社會兼職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學術委員、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國際中國哲學會學術顧問、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學術委員、陜西省關學與實學研究會會長、黃帝研究會副會長、周易研究會副會長、老子與道家研究會副會長。長期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史、儒學史與史學理論,出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導論》、《中國儒學史》、《國學沉思》等著作18部,論文200余篇。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編 儒學的歷史定位與探新
第一章 近現(xiàn)代學者對“儒”之考辨與定位
  一 章太炎《原儒》把“儒”分為廣義與狹義
  二 胡適作《說儒》把“儒”視為殷民教士
  三 郭沫若《駁(說儒)》把“儒”視為西周縉紳之士
  四 徐仲舒發(fā)現(xiàn)甲骨文“儒”字,以“儒”為殷民宗教職業(yè)者
  五 怎樣看待儒學與宗教之關系及“儒士”變化
第二章 儒道互補的中國文化主體結構與格局
  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與道家
  二 西漢前期是黃老道家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三 漢武帝以后儒道互補格局之形成
  四 儒家、道家對中國社會與多元文化之決定性影響
第三章 真孔子、假孔子與歷史重構的儒學
  一 “假孔子”與“真孔子”的提出及其本義
  二 “真孔子”與史學客體
  三 “假孔子”與史學主體
  四 儒學歷史演變及史學主體與客體之辯證統(tǒng)一
第四章 孔學、儒學、理學、實學與中國儒學史之斷限
  一 孔學與儒學
  二 儒學與理學、實學
  三 中國儒學史下限
  四 現(xiàn)代新儒家只是現(xiàn)代研究儒學的一個學派
第五章 儒學既是哲學又是道德宗教
  一 近代以來學者關于儒學是否宗教化的討論
  二 把孔子與道德提升為信仰、崇拜對象
  三 儒學演變成宗教已成歷史事實
  四 認同儒學是道德宗教的國際背景與學術價值
第六章 儒教文化圈與東方現(xiàn)代化模式
  一 歷史形成的儒教文化圈
  二 西方對儒家文化價值的否定與檢討
  三 現(xiàn)代化亞洲模式的特點
第七章 儒學在現(xiàn)代社會的歷史命運轉換
  一 儒學在中國歷史地位的轉換
  二 儒學在“東亞儒教文化圈”、“后工業(yè)化社會”的歷史作用
  三 儒學積極精神永存,“儒學復興”不可能
第二編 儒學基礎理論批評與探索
第八章 孔子“仁學”、“禮學”的超越性、革新性
  一 “仁學”的超越性與普遍倫理意義
  二 “禮學”的二重性及其社會改革內容
第九章 孔子天命觀之非宿命論
  一 孔子“天命”思想的歷史繼承性
  二 孔子“天命觀”的倫理性質
  三 孔子“天命觀”的哲學價值
第十章 孔子知識論之非先驗主義
  一 強調“學知”重于“生知”的認識論
  二 首創(chuàng)私學、舉賢才的教育思想
第十一章 孟子“仁政”學說與“井田制”辨析 
  一 關于“制民之產”和實行“井田”的主張 
  二 提倡民本主義,主張“民為貴”,關心民間疾苦
 三 反對兼并戰(zhàn)爭
第十二章 先秦儒學非封建專制思想來源 
  一 封建君主專制思想主要不來源于孔子和先秦儒家
  二 地主階級怎樣摸索和形成自己的統(tǒng)治思想
  三 地主階級怎樣總結維護封建專政的經驗教訓 
第十三章 儒家的民本與專制、禮與法、內圣與外王
  一 儒學之民本與君主專制
  二 儒學之禮與法
  三 儒學之內圣與外王
第三編 儒家思想的整合、超越與創(chuàng)新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