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闡釋學的角度來重新審視中國古代傳統(tǒng)學術是一個繞有興味的課題。本書試圖通過收集分析散見于各種典籍中有關言說和文本的理解與解釋的論述,演繹經學、玄學、佛學、禪學、理學、詩學中蘊藏著的豐富的闡釋學理論內涵,由此揭示出中國古代闡釋學理論發(fā)展的內在邏輯以及異于西方闡釋學的獨特價值。周裕鍇,祖籍四川新繁,1954年6月生于成都,在雙流華陽接受小學和初中教育。1982年四川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yè),獲學士學位;1984年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畢業(yè)獲碩士學位;1997年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畢業(yè),獲博士學位。自1984年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F(xiàn)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任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長,韓國東亞人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日本大阪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客員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文學批評、禪學、闡釋學以及俗文化的研究。先后在海內外學術雜志上發(fā)表過論文多篇,出版過專著《中國禪宗與詩歌》、《枕頭代詩學通論》、《文字禪與宋代詩學》、《禪宗語言》等。本書以西方闡釋學理論為觀照,以中國學術史為對象,對中國古代內在俱足的闡釋學理論和誕生于中國文化土壤之上的闡釋學傳統(tǒng)作了系統(tǒng)的分析和研究,進行了理論上的歸納和總結。本書認為“先秦諸子的論道辯名,兩漢諸儒的宗經正緯,魏晉名士的談玄辯理,隋唐高僧的譯經講義,兩宋居士的參禪說詩,元明才子的批書評文,清代學者的探微索隱,各有其標舉的闡釋理論或闡釋方法,體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色,這種誕生于中國文化土壤上的獨具特色、自成體系的闡釋學理論足可與西方闡釋學理論相媲美。本書充分注意到中西文化之間存在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精神的深刻差異,力圖建構中國古代闡釋學的理論網絡,以實現(xiàn)東西方文化之間有體系的跨文化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