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擔任兩廣總督的葉名琛,是近代中國史上以“海上蘇武”知名的悲劇人物,也是清朝封疆大吏而不幸被外國侵略軍俘虜的“唯此一人”。作為當時中國方面外交和軍事活動的重要主持人,由于戰(zhàn)敗,他受到舉國上下的責難,以一個“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顢頇誤國的形象,通過所謂“信史”,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本書作者在大量征引中外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此進行新的探索,得出了與傳統看法截然相反的結論:葉名琛不僅是一位兼資文武的封疆大吏,更是一位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愛國主義者,在歷史評估中應獲得與林則徐相等的地位。 在中國的史籍中,葉名琛的聲譽不佳。長期以來,他被史家論定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頑固而懼外的典型人物。澳大利亞籍華裔學者黃宇和院士的研究,對于葉名琛處理國內事務諸問題,同中國學術界的著述似無本質性的差別,只是學術視角與話語系統的不同而已。其最主要的不同之處,是葉名琛對外交涉中的所作所為。黃宇和院士對薛福成綜合時人記述所做的葉名琛“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真誠”的著名概括,逐項進行了深入的檢討,依據翔實的史料,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與中國傳統史籍不同,本書基本上全面肯定了葉名琛的對外交涉,以及他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的部署、策略運籌和悲壯的結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