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學界尊稱為科學社會學創(chuàng)始人的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K.默頓教授,從20世紀30年代發(fā)表其經典之作《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以來,為科學社會學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做出了一系列開拓性的貢獻,本書凝結了默頓教授從上個世紀3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辛勤探索的精華,是其成就的主要代表。自20世紀30年代至今,在其70余年的學術生涯中,默頓在社會學理論、方法論、社會問題、社會組織、社會政策和知識社會學諸多領域中都有杰出的成就,尤以科學社會學最為突出。正如人們所總結的:“即使默頓的敵人也都承認默頓是科學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當他1938年發(fā)表《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時,科學社會學還是一個未被認識到的領域。50年之后,美國和歐洲已出現(xiàn)了大量的有關科學和技術的社會研究的課程和研究中心,科學社會學作為一個分支學科的地位已確定無疑了?!送?,默頓在這一方面的成就并不限于這一點。在此領域中我們今天所從事的許多課題,大部分也都是間接地受益于默頓。而且,在發(fā)掘和激勵學生方面,在長期以來發(fā)表有關科學的社會方面研究的全部創(chuàng)新性成果方面,以及在建立社會學一般性的‘中層’理論方面,默頓為科學社會學確立了一套概念框架和工具。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了研究的綱領……。”這實際上簡要概括了默頓在科學社會學方面的重要成就。毋庸置疑,科學社會學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其研究對象、問題和方法的確立,以及這一學科的制度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歸功于默頓。當然,包括他本人也承認,這一學科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還有其他人的貢獻。如歐洲以貝爾納為代表的學者對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普賴斯的社會計量學研究,以及庫恩的科學哲學研究等。但是,以結構功能分析為理論基礎,以經驗研究為特征的默頓范式(Mertonianparadigm)或默頓學派長期以來是科學社會學的主流。盡管20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興起,默頓范式受到了嚴重挑戰(zhàn),但以默頓為代表的經典科學社會學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歷史地位是無可否認的。默頓的科學社會學思想是一個不斷發(fā)展過程,大體上可以把它劃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如果說他1938年發(fā)表的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完成的專著《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是前期研究的代表,尚顯不足,那么他1942年發(fā)表的《論科學與民主》(后定名為《科學的規(guī)范結構》)和1957年發(fā)表的《科學發(fā)現(xiàn)的優(yōu)先權》是后期研究的主要代表,反映了他日漸成熟的科學社會學思想。正是他后期的這幾篇具有“范式”意義的論文,確立了科學社會學的基本問題和框架,形成了所謂的功能主義的科學社會學研究傳統(tǒng)。默頓前后兩個時期的研究,在理論框架、研究問題、方法及性質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其中理論框架的不同是最基本的方面。他前期對科學所做的是知識社會學分析,而后期是結構功能主義的分析。在早期說明17世紀英格蘭科學的發(fā)展時,默頓實際上應用了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分析框架。但它沒有運用“意識形態(tài)”概念,而是借用了M.韋伯的“精神特質”概念。默頓指出,當時英格蘭的清教主義的“精神特質”構成了其時代的主導性思想觀念。他得出結論說,在確立科學作為一種正在出現(xiàn)的社會組織(制度)的合法性方面,清教主義無意識地做出了貢獻。這就是著名的“默頓論題”(MertonThesis)。他說:“具有更大重要性的是觀念在把行為指引向特定路線上的作用。正是占主導地位的觀念體系,對于在各種與基礎性的思想情操同樣兼容、可供取舍的行動模式之間作出選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保ū緯?1章)所以,作為當時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念的清教主義,包括功利主義、對世俗的興趣、徹底的經驗主義、自由研究的權利乃至責任以及反傳統(tǒng)主義,所有這些都是與現(xiàn)代科學的價值取向一致的。他說,清教主義與科學的這種“美滿姻緣”是建立在相容性的基礎上的;即使到了19世紀,這兩者的分離仍未完成。由此可見,默頓這一時期的科學社會學研究框架是屬于知識社會學的。他研究的對象只是科學與其社會之間相互依存的變化關系,他尚未形成關于科學的獨立的社會學解釋。但20紀40年代后,默頓與T.帕森斯等人所提出的結構功能主義觀點,成為了當時解釋社會現(xiàn)象的最權威、最流行的社會學理論。在結構功能主義觀點基礎上,默頓對科學作了新的解釋,形成了科學社會學的功能論觀點。其基本思想可概括為:(1)科學作為一類社會制度(或系統(tǒng))具有獨立的目標或功能,即擴展被驗證了的知識;(2)為實現(xiàn)科學的目標,要求科學家遵循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包括普遍主義、公有性、無私利性、有組織的懷疑;(3)如果科學家違背了上述科學規(guī)范,將不利于科學目標的實現(xiàn),而維持科學規(guī)范和科學制度運行的動力,是科學的獎勵系統(tǒng)。默頓認為,科學的制度性價值或規(guī)范在功能上是不可或缺的,它們規(guī)定著科學家的行為和研究工作。在《科學發(fā)現(xiàn)的優(yōu)先權》一文中,默頓詳盡地分析了科學發(fā)現(xiàn)的優(yōu)先權爭奪的制度性原因,指出科學界爭奪優(yōu)先權是科學制度自身的產物,而與科學家的個人品質等關系不大。因為“科學制度把獨創(chuàng)性解釋為一種最高的價值,因此使得一個人的獨創(chuàng)性是否能得到承認成了一個事關重大的問題?!敝链耍D已實現(xiàn)了從把科學作為知識社會學的一個“戰(zhàn)略研究基礎”到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本身值得研究的對象的轉變。這時默頓側重于分析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或系統(tǒng)的科學本身的結構與運行特點,強調維持科學家群體結構的規(guī)范和作用機制,并對之進行了功能分析。圍繞這一中心研究問題,形成了以默頓為核心的默頓學派,其主要成員包括B.巴伯、H.朱克曼、S.科爾、J.科爾等。他們進行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其重點研究問題包括科學界的獎勵系統(tǒng)與“馬太效應”、科學界的分層結構、科學界的偏差行為等。這些研究也最能體現(xiàn)該學派的科學社會學研究的特征,也是最有經驗研究取向的社會學方向之一。對于這一轉變,默頓本人后來曾總結說:“為了研究科學與社會之間那些相互影響的特征以及這些影響是如何發(fā)生的,因而有必要擴大我以前的努力去發(fā)現(xiàn)一種思維方式,以便思考作為制度化的精神特質的科學(它的規(guī)范方面)以及作為社會組織的科學(科學家之間的互動模式)。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可能出現(xiàn)一個適當?shù)幕A,以供我們確定和研究科學中社會互動和認識互動的新問題?!彼?,按照默頓的這一觀點,科學是一種獨立的制度或系統(tǒng),它與經濟制度、政治制度、軍事制度等相并列,同是現(xiàn)代社會制度的重要構成部分??茖W社會學旨在分析科學(制度)的社會文化結構和組織方式,及其內部和外部的互動關系。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承認默頓科學社會學思想發(fā)展的階段性,并不意味著否定其思想的繼承性。如默頓在《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一書問世50周年之際所寫的一篇總結性專文中指出,他的科學社會學研究的大多數(shù)問題都來源于早期的這一專題研究,只是那時的問題尚未明確化、系統(tǒng)化。默頓總結出了與早期研究有關的8個方面的科學社會學專題,它們是:(1)科學界的精神特質;(2)站在巨人的肩上;(3)優(yōu)勢積累與劣勢積累;(4)優(yōu)先權沖突與正在浮現(xiàn)的關于科學獎勵系統(tǒng)的概念;(5)科學中的多重發(fā)現(xiàn):戰(zhàn)略研究的一個基礎;(6)科學論文變化著的特性:個人知識與公眾知識的差距;(7)科學中的問題選擇問題;(8)社會行動未預料到的結果的恰當事例:“清教與科學”假說。這些專題實際上構成了默頓的科學社會學研究的主體內容,而在《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中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找到它們的早期表達形式。以構成默頓學派理論基礎的“科學界的精神特質”為例來說,20世紀30年代默頓在研究現(xiàn)代科學興起的社會和文化背景時,他還沒有明確地認識到科學界的獨立的規(guī)范結構問題,只是開始強調了科學的自主性。在1938年發(fā)表的《科學與社會秩序》一文(本書第12章)中,默頓才涉及到了科學界本身的精神特質問題,但他只是在此文的一個注腳中說明了這個概念,而且如斯托勒所指出的,他這時也尚未明確核心性的規(guī)范及其相互關系。直到1942年他發(fā)表《論科學與民主》一文(本書第13章)時,默頓才明確提出,科學是一種具有獨特的規(guī)范結構的社會制度,并從功能分析的角度,概括了這一規(guī)范結構的要素(四類制度性必需的規(guī)范::普遍主義、公有性、無私利性、有組織的懷疑::構成了現(xiàn)代科學的精神特質)及其重要意義。默頓關于科學界的規(guī)范結構的概括構成了默頓范式的理論基礎。盡管自他首先提出這一理論后,他本人及其學派的其他成員后來又做了進一步的論證和發(fā)展,增加了另外一些規(guī)范要素,如獨創(chuàng)性、謙遜、獨立性、情感中立性和無偏見性等,但是,它也引起了長期不斷的批評和討論。事實上,也正是從這些批評和討論中,人們獲得了啟發(fā),它激起了人們對科學社會學的持續(xù)不斷的興趣和新的探索。本書自1973年問世以來,就成了科學社會學的必讀書。它已被譯成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德語等多種語言,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科學社會學研究以來。也對默頓及其學派的研究進行了大量的評介,我們相信,默頓教授這部重要著作中譯本的出版,將有助于中國讀者全面地了解默頓的科學社會學思想。本書的翻譯得到了默頓教授本人的大力支持。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曾多次向默頓先生請教,他都耐心及時地做了答復。我們在此深表謝意,而他給予我們的學術鼓勵更是令我們終身難忘。我們在翻譯此書時,還參考了國內學者所譯的默頓的有關著作,特別是范岱年教授等人所譯的《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同時,在涉及德語和法語的一些疑難問題上,我們得到了李理女士和張伯霖教授的諸多幫助,我們一并表示感謝。我們還要感謝其他學界其他同仁所給予的幫助,其中包括李河教授、薛龍(RonaldSuleski)先生、李若虹博士、黃萬盛先生、顧昕先生等。本書《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社會學中一個發(fā)展著的研究綱領的預示(代中譯本前言)》、《作者序》、《編者導言》、第一、第四部分以及《人名索引》和《主題索引》由魯旭東翻譯;第二、三、五部分由林聚任翻譯;全書由魯旭東負責統(tǒng)校。限于水平,翻譯中難免有不當之處.熱切盼望學界同仁坦誠指教。譯者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