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前言
第1章緒論
1.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統(tǒng)
注釋欄1.1地理信息系統(tǒng)產業(yè)中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
注釋欄1.2地理信息系統(tǒng)與其他技術相結合的應用實例
1.1.1空間數據
1.1.2屬性數據
1.2地理信息系統(tǒng)操作
1.2.1空間數據輸入
1.2.2屬性數據管理
1.2.3數據顯示
1.2.4數據探查
1.2.5數據分析
1.2.6地理信息系統(tǒng)建模
1.3本書的結構
1.4概念與實踐
重要概念和術語
應用:人門
習作1ArcView入門
習作2ARC/INFO入門
參考文獻
第2章地圖投影和坐標系統(tǒng)
2.1引言
2.2地理格網
2.3地圖投影
注釋欄2.1如何在球面上量算距離
2.3.1常用的地圖投影
2.3.2基準面
2.4坐標系
2.4.1通用橫軸墨卡托格網系統(tǒng)
2.4.2通用極射格網系統(tǒng)
2.4.3國家平面坐標系統(tǒng)
注釋欄2.2愛達荷州域橫軸墨卡托坐標系參數
2.4.4公用土地調查系統(tǒng)
2.5在ArcView中進行投影
重要概念和術語
應用:地圖投影和坐標系
習作1使用ArcView中的Projection
習作2從文本文件創(chuàng)建shapefile,并用ArcView的ProjectionUtility對其
進行投影
習作3用ArcView的ProjectionUtility對shapefile重新投影
參考文獻
第3章矢量數據模型
3.1引言
3.2矢量數據的表示
3.2.1幾何對象
3.2.2拓撲關系
注釋欄3.1鄰接和關聯
3.3拓撲數據結構
3.4非拓撲關系的矢量數據
注釋欄3.2拓撲與非拓撲
3.5高級對象
3.5.1不規(guī)則三角網
3.5.2區(qū)域
注釋欄3.3一個基于區(qū)域的火情圖層
3.5.3動態(tài)分段
3.6面向對象的數據模型
3.6.1對象的結構方面
3.6.2對象的行為方面
3.6.3面向對象數據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中的應用
注釋欄3.4面向對象的用戶界面和編程
3.7空間數據概念
3.7.1地圖比例尺.空間分辨率和空間數據準確度
注釋欄3.5地圖精度標準
3.7.2定位準確性和拓撲準確性
3.7.3定位數據的準確度和精確度
重要概念和術語
應用:矢量數據模型
習作1ARC/INFO的圖層和shapefile的數據文件結構
習作2用ArcView作不規(guī)則三角網.區(qū)域和動態(tài)分段
習作3用ARC/INFO作不規(guī)則三角網.區(qū)域和動態(tài)分段
參考文獻
第4章矢量數據輸人
4.1引言
4.2現有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數據
4.2.1公共數據
4.2.2私人公司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數據
4.3元數據
4.4現有數據的轉換
4.4.1直接轉換
4.4.2中性格式
4.5創(chuàng)建新數據
4.5.1遙感數據
4.5.2全球定位系統(tǒng)數據
注釋欄4.1全球定位系統(tǒng)數據的一個實例
4.5.3數字化儀數字化
4.5.4掃描
4‘5.5屏幕數字化
4.5.6源地圖的重要性
4.6幾何變換
4.6.1仿射變換
注釋欄4.2變換系數的估算
4.6.2變換系數的幾何解釋
注釋欄4.3由ARC/INFO的TRANSFORM命令得到的結果
4.6.3均方根誤差
注釋欄4.4由ARC/INFO的TRANSFORM命令得到的均方根報告
重要概念和術語
應用:矢量數據輸人
習作1從互聯網上下載數字地圖
習作2用ArcVlew作屏幕數字化
習作3在ArcView中增加事件專題
習作4在ArcView中讀,dgn文件
習作5用掃描輸入空間數據
習作6在ARC/INFO中對新的數字化地圖使用TRANSFORM命令
參考文獻
第5章空間數據編輯
5.1引言
5.2數字化錯誤類型
5.2.1定位錯誤
5.2.2拓撲錯誤
5.3拓撲與非拓撲編輯
注釋欄5.1用于拓撲編輯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軟件包
5.4拓撲編輯
5.4.1概述
5.4.2訂正數字化錯誤
注釋欄5.2CLEAN中的默認參數值
注釋欄5.3未能分類的錯誤
5.5邊緣匹配
注釋欄5.4ArcView中的合并
5.6非拓撲編輯
5.6.1刪除.移動.剪切和粘貼
5.6.2整形
5.6.3分割和合并
5.6.4多邊形要素的處理
5.7其他類型地圖要素的處理
5.7.1線條的簡化.加密和平滑
5.7.2地圖要素從一幅地圖到另一幅地圖的傳遞
重要概念和術語
應用:空間數據編輯
習作1在ARC/INFO中訂正拓撲錯誤
習作2邊緣匹配/地圖拼接/融合
習作3用ArcView編輯空間數據
參考文獻
第6章屬性數據的輸人與管理
6.1引言
6.2地理信息系統(tǒng)中的屬性數據
6.2.1屬性數據與空間數據的關聯
6.2.2屬性數據的類型
6.3關系數據庫模型
6.3.1MUIR:關系數據庫舉例
6.3.2正規(guī)化
6.3.3關系類型
6.3.4用ArcView管理屬性數據
6.3.5用ARC/INFO管理屬性數據
6.4屬性數據輸入
6.4.1字段定義
6.4.2數據輸入方法
6.5屬性數據校核
6.6由現有數據生成新的屬性數據
6.6.1屬性數據分類
6.6.2屬性數據計算
重要概念與術語
應用:屬性數據輸入與管理
習作1在ArcView中輸入屬性數據
習作2ArcView中表格的關聯
習作3ArcView中表格的連接
習作4ArcView中的屬性數據分類
習作5屬性數據的計算
參考文獻
第7章柵格數據
7.1引言
7.2柵格數據模型要素
注釋欄7.1決定分類單元格數值的規(guī)則
7.3柵格數據類型
7.3.1衛(wèi)星影像
7.3.2數字高程模型
注釋欄7.27.5分數字高程模型中的非數據之破碎多邊形
7.3.3數字正射影像
7.3.4二進制掃描文件
7.3.5數字柵格圖形
7.3.6圖形文件
7.3.7特定地理信息系統(tǒng)軟件的柵格數據
7.4柵格數據結構.壓縮和文件
7.4.1數據結構
7.4.2數據壓縮
7.4.3柵格數據文件
7.5柵格數據的投影與幾何變換
7.6數據轉換
7.7柵格數據與矢量數據的綜合
注釋欄7.3矢量數據與遙感影像的鏈接
重要概念與術語
應用:柵格數據
習作1在ArcView中看USGS數字高程模型數據
習作2在ArcView中看衛(wèi)星影像
習作3從矢量到柵格的轉換
參考文獻
第8章數據顯示與地圖制圖
8.1引言
8.2地圖符號系統(tǒng)
8.2.1空間要素與地圖符號
8.2.2色彩的運用
8.3地圖的種類
注釋欄8.1點描法地圖上點的定位
注釋欄8.2絕對值和派生值制圖
8.4地圖注記
8.4.1字體的變化
注釋欄8.3有關字體變化的術語
8.4.2字體變化的選擇
8.4.3文字注記的擺放
8.5地圖設計
8.5.1版面布局
8.5.2視覺層次
8.6軟拷貝地圖與硬拷貝地圖
重要概念和術語
應用:數據顯示和地圖制圖
習作1制作一幅等值區(qū)域圖
習作2分級符號.線狀符號和注記設計
習作3文字注記的標注
參考文獻
第9章數據探查
9.1引言
9.2交互式數據探查
9.3矢量數據查詢
9.3.1屬性數據查詢
注釋欄9.1ARC/INFO中的查詢操作
注釋欄9.2結構化查詢語言語句的更多例子
9.3.2空間數據查詢
注釋欄9.3ArcView中空間關系的表達
9.4柵格數據查詢
9.4.1由單元值查詢
9.4.2用圖形方法查詢
9.5統(tǒng)計圖
9.6地理可視化
9.6.1數據分類
注釋欄9.4數據分類方法
9.6.2空間集合
9.6.3地圖比較
重要概念和術語
8.2.1空間要素與地圖符號
8.2.2色彩的運用
8.3地圖的種類
注釋欄8.1點描法地圖上點的定位
注釋欄8.2絕對值和派生值制圖
8.4地圖注記
8.4.1字體的變化
注釋欄8.3有關字體變化的術語
8.4.2字體變化的選擇
8.4.3文字注記的擺放
8.5地圖設計
8.5.1版面布局
8.5.2視覺層次
8.6軟拷貝地圖與硬拷貝地圖
重要概念和術語
應用:數據顯示和地圖制圖
習作1制作一幅等值區(qū)域圖
習作2分級符號.線狀符號和注記設計
習作3文字注記的標注
參考文獻
第9章數據探查
9.1引言
9.2交互式數據探查
9.3矢量數據查詢
9.3.1屬性數據查詢
注釋欄9.1ARC/INFO中的查詢操作
注釋欄9.2結構化查詢語言語句的更多例子
9.3.2空間數據查詢
注釋欄9.3ArcView中空間關系的表達
9.4柵格數據查詢
9.4.1由單元值查詢
9.4.2用圖形方法查詢
9.5統(tǒng)計圖
9.6地理可視化
9.6.1數據分類
注釋欄9.4數據分類方法
9.6.2空間集合
9.6.3地圖比較
重要概念和術語
應用:數據探查
習作1ArcView中的數據探查綜覽
習作2屬性數據查詢
習作3關系數據庫查詢
習作4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的組合查詢
習作5柵格數據查詢
參考文獻
第10章矢量數據分析
10.1引言
10.2緩沖
10.3地圖疊加
10.3.1要素類型與地圖疊加
lo.3.2地圖疊加方法
注釋欄10.1地圖疊加方法
注釋欄10.2用ArcView作地圖疊加操作
10.3.3破碎多邊形
10.3.4地圖疊加中的誤差傳遞
10.4距離量測
10.5地圖操作
10.5.1用ArcView作地圖操作
10.5.2ARC/INFO中的地圖疊加操作
重要概念和術語
應用:矢量數據分析
習作1緩沖.疊加和AvenueScript的應用
習作2距離量測
參考文獻
第11章柵格數據分析
11.1引言
11.2數據分析環(huán)境
注釋欄11.1如何制作掩模格網
11.3局部運算
11.3.1單一格網的局部運算
11.3.2多個格網的局部運算
11.3.3ArcView中的局部運算
11.3.4局部運算的應用
11.4鄰域運算
11.4.1ArcView中的鄰域運算
11.4.2鄰域運算的應用
11.5分帶運算
11.5.1ArcView中的分帶運算
11.5.2分帶運算的應用
注釋欄11.2在ARC/INFOGRID中計算區(qū)域圓度
11.6距離量測運算
11.6.1自然距離量測運算
11.6.2成本距離量測運算
注釋欄11.3用于管線選址分析的成本格網
注釋欄11.4最小累積成本格網的生成
11.6.3ArcView中的距離量測運算
11.6.4距離量測運算的應用
11.7空間自相關
重要概念和術語
應用:柵格數據分析
習作1局部和鄰域運算
習作2分帶運算
習作3自然距離量測
習作4最小累積成本距離示例
參考文獻
第12章地形制圖與分析
12.1引言
注釋欄12.1地理信息系統(tǒng)軟件包中的地形分析功能概覽
12.2用于地形制圖和分析的數據
12.2.1數字高程模型
12.2.2不規(guī)則三角網
12.3地形制圖
12.3.1等高線法
注釋欄12.2等高線
12.3.2垂直剖面法
12.3.3地貌暈渲法
注釋欄12.3計算相對輻射的實例
12.3.4分層設色法
12.3.5透視圖法
12.4地形分析
12.4.1坡度和坡向
注釋欄12.4利用格網計算坡度和坡向的實例
注釋欄12.5利用不規(guī)則三角網計算坡度和坡向的實例
12.4.2表面曲率
注釋欄12.6計算表面曲率的實例
12.4.3視域分析
12.4.4流域分析
12.5格網和不規(guī)則三角網的比較
注釋欄12.7ARC/INFO和ArcView中的不規(guī)則三角網
重要概念和術語
應用:地形制圖與分析
習作1利用數字高程模型進行地形制圖與分析
習作2視域分析
習作3ArcView中不規(guī)則三角網的建立和顯示
習作4ARC/INFO中不規(guī)則三角網的建立和顯示
參考文獻
第13章空間插值
13.1引言
注釋欄13.1地理信息系統(tǒng)軟件包中的空間插值概覽
13.2控制點
13.3全局方法
13.3.1趨勢面分析
注釋欄13.2趨勢面分析的例子
13.3.2回歸模型
13.3.3ARC/INFO和ArcView中的全局方法
注釋欄13.3趨勢面分析的Avenue程序腳本
13.4局部方法
13.4.1泰森多邊形
13.4.2密度估算
注釋欄13.4核估算的例子
13.4.3反距離權重插值
注釋欄13.5用反距離權重法估算的例子
13.4.4薄板樣條函數法
注釋欄13.6薄板樣條函數法的例子
13.4.5克里金法
注釋欄13.7用普通克里金法估算的例子
注釋欄13.8通用克里金法估算的例子
13.4.6各種局部方法的比較
13.4.7ARC/INFO和ArcView中的局部方法
重要概念和術語
應用:空間插值
習作1用AvenueScript程序腳本進行趨勢面分析
習作2核密度估算
習作3用IDW進行空間插值
習作4兩種薄板樣條函數法的比較
習作5用AvenueScript程序腳本進行普通克里金法插值
參考文獻
第14章地理信息系統(tǒng)模型與建模
14.1引言
14.2地理信息系統(tǒng)建模
注釋欄14.1查詢或地圖疊加
14.3二值模型
14.4指數模型
注釋欄14.2ArcView中的ModelBuilder
14.5回歸模型
14.6過程模型
重要概念和術語
應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建模
習作1建立基于矢量的二值模型
習作2建立基于柵格的二值模型
習作3建立基于矢量的指數模型
習作4建立基于柵格的指數模型
習作5用ModelBuilder建立基于柵格的指數模型
參考文獻
第15章區(qū)域
15.1引言
15.2地理區(qū)域
15.2.1均勻區(qū)域
15.2.2等級區(qū)域
15.3區(qū)域數據模型的應用
15.3.1創(chuàng)建地理區(qū)域
15.3.2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分析中合并空間尺度
注釋欄15.1地圖比例尺和空間尺度
15.4創(chuàng)建區(qū)域
注釋欄15.2Shapefiles文件與區(qū)域
15.4.1交互式創(chuàng)建區(qū)域
15.4.2由數據轉換創(chuàng)建區(qū)域
注釋欄15.3將現有弧段轉換成區(qū)域
15.4.3用關聯表創(chuàng)建區(qū)域
15.4.4用基于區(qū)域的命令創(chuàng)建區(qū)域
15.5淘汰或轉換區(qū)域
15.6用區(qū)域管理屬性數據
15.7基于區(qū)域的查詢和疊加
注釋欄15.4用邏輯表達式選擇區(qū)域
15.8ARC/INFO中基于區(qū)域的工具
重要概念和術語
應用:區(qū)域
習作1在ArcView中顯示和查詢區(qū)域
習作2在ARC/INFO中由現有多邊形創(chuàng)建區(qū)域
習作3用基于區(qū)域的命令創(chuàng)建區(qū)域
習作4區(qū)域疊加制表
習作5完成基于區(qū)域的疊加
參考文獻
第“章網絡和動態(tài)分段
16.1引言
16.2網絡
16.2.1鏈路阻抗
16.2.2轉彎阻抗
16.2.3單行道或封閉的街道
16.2.4天橋和地下通道
16.2.5建立街道網絡
注釋欄16.1轉彎角
16.3網絡應用
16.3.1最短路徑分析
16.3.2最近設施
16.3.3配置
16.3.4定位與配置
16.3.5城市交通規(guī)劃模型
16.4動態(tài)分段
注釋欄16.2線性定位參照系統(tǒng)
16.4.1在新弧段上建立路徑
16.4.2在現有弧段上建立路徑
16.4.3建立不同類型的路徑
16.4.4用MeasuredPolylineShapefiles建立路徑
16.5事件表
16.5.1用點或多邊形圖層制備事件表
16.5.2以INFO文件制備事件表
16.6動態(tài)分段的應用
16.6.1用事件進行數據查詢
16.6.2用事件和路徑進行數據分析
重要概念和術語
應用:網絡和動態(tài)分段
習作1查找最佳路徑
習作2查找最近設施
習作3查找服務范圍
習作4在ArcView中顯示道路系統(tǒng)的點事件
習作5在ARC/INFO中創(chuàng)建自行車路徑
參考文獻
附錄A國外出版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教材目錄
附錄B國外地理信息系統(tǒng)期刊雜志目錄
附錄C美國現有州級GIS數據網站網址
附錄D蒙大拿州各縣大城市地圖元數據
附錄E常用換算關系
附錄FUTM(通用橫軸麥卡托)分帶
附錄G美國1983年的國家平面坐標系統(tǒng)(SP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