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讀詩到喜歡寫詩,再到不時迷于抄詩和改詩,在我說來經歷了一個不短的過程。第一首七絕是1948年秋寫的,大量詩作則后寫成。整理舊作,在我是一件“苦差事”。有些篇章原來寫得比較成熟,當然費功夫要小些,但這畢竟是少數。多數隨記、追記下來的東西,或是草率成篇,或是斷章零句。想把它們弄成像個樣子并加以必要的說明,常常一天只成兩三首甚至半天還未弄成一首。去秋,我在為詩集定名《戰(zhàn)跡游蹤》之后,曾經寫過一首七律“戰(zhàn)跡游蹤千首詩/白頭無愧少年時/旅程初發(fā)珠江憤/萬里征途國運熙/踏遍九州霞客早/留痕八桂步蘇遲/感時論事情皆注/詠物抒懷志不迷”,就是打算以時問為經,以空間為緯,但又基本上以地域分章節(jié),編為旅程初發(fā)、萬里征途、踏遍九州、留痕八桂、雜詩選載等5編。“旅程初發(fā)”主要是有關廣東的詩,“留痕八桂”當然主要是寫廣西,各有詩百余首。為了充分歌頌人民戰(zhàn)爭與祖國河山,全集重點放在第二、第三編上,各有詩300余首。第二編“萬里征途”從時間上說是包含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三次戰(zhàn)爭的過程,從地區(qū)說主要是三北:華北、西北和東北(抗美援朝的大后方)。第三編“踏遍九州”,主要內容是到各地參加會議、訪問、旅行、觀光的記錄,從地區(qū)上說主要包括華東、中南與西南。以三次戰(zhàn)爭來貫串北國遼闊的疆場,用三座山、三條江、三種地形來概括南疆秀麗的土地,當然不是盡善盡美,但大體上還切合實際。第五編“雜詩”是從500余首中選出百首,含感時、論事、詠物、喻世、影評、悼念等六章,多為“文革”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