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中國哲學教養(yǎng)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

教養(yǎng)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

教養(yǎng)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

定 價:¥19.00

作 者: 李景林著
出版社: 遼寧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新學人文庫 第一輯
標 簽: 儒家

ISBN: 9787205041465 出版時間: 1998-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1cm 頁數: 369 字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儒學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本書結合歷史文獻和相關出土文獻,闡明了孔子至孟子學術、思想的歷史和邏輯的發(fā)展脈絡,追本溯源,對儒家人性、心知、性情、身心、心物、天人諸觀念作了返本、澄清的工作、并在其動態(tài)的歷史發(fā)展和內在整體關聯(lián)中揭示了其異于西方義哲學觀念之獨特的思想文化內涵,尤其具體透辟地闡析孔孟據中道理性和人文教化以建立其形上學的價值實現(xiàn)方式及其思想意蘊作者以“教養(yǎng)的本原”這一識度,把儒學和傳統(tǒng)文化的闡釋,帶入了一個新境界,使之由舊史籍轉出新義,突破成見,對上述諸問題多提出不同流俗的新詮釋,給儒學和中國文化的研究者很多有益的啟示

作者簡介

暫缺《教養(yǎng)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自序
   緒論 儒家心性之學與中國文化的精神
    一、儒學的基本精神
    二、論性
    三、論心
    四、論心物
    五、論天人
    上篇 由“神”性回向人性——孔子的性與天道思想
   第一章 “晚而喜易’與孔子“性與天道’觀念的發(fā)展
   第二章 以義利辨天命——孔子對天命的人文解釋
   第三章 性與天道的形上學
    一、性相近 習相遠
    二、《易傳》中的孔子天道思想
    三、《易傳》中的孔子性命思想
   第四章 人與仁道
    一、仁與忠恕在孔子思想系統(tǒng)中的地位
    二、文質
    三、忠恕
    四、“克己復禮為仁”
   第五章 心知論
    中篇 由性道一體到即情顯性——孔子至孟子心性觀念的發(fā)展
   第六章 曾子傳道與思孟學派
    一、關于曾子傳道的問題
    二、關于思孟學派的問題
   第七章 《大學》以修身為本的心物關系論
    一、大學之道在先秦儒家中的地位
    二、本末—— 三綱八目之內在邏輯關系
    三、心物關系之實質—— 以情應物
    四、“明明德”釋義
   第八章 子思的方法論與性命思想
    一、中和
    二、誠
    三、《中庸》首章三命題釋義
   第九章 帛書《五行》篇之“貴心”論
    一、“貴心”說的提出
    二、天德論
    三、心氣論
    下篇 內在超越價值形態(tài)之證立——孟子的性善論思想
   第十章 由性、命分合規(guī)定性之內涵及性善之義
    一、從“口之于味”章談起
    二、從孟子與告子人性之辯看孟子論“性”之結構和特征
    三、復由性、命分合看性之整體內涵
   第十一章 即情顯性——心對性的實證
    一、性以情顯
    二、以情顯性之當下自然義
    三、道德責任:“心法’之本——“求放心”與惡之來源
   第十二章 志與氣——身心關系論
    一、氣與才
    二、養(yǎng)氣與知言
   第十三章 盡心、知性、知天——人的自由與超越
    一、“內在超越”與“外在超越”
    二、心、性關系
    三、天人關系
   結語
   附錄:儒家心性思想溯源
    附錄一:三代宗教觀念之特征及其對儒家心性之學的影響
    附錄二:殷周至春秋天人關系觀念之演進初論
    附錄三:中道——“周文”所顯現(xiàn)的上古倫理精神
   主要參考書目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