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波伏瓦在紐約。就像所有歐洲人,一開始,她也慨嘆紐約顯而易見的缺點:困頓艱難,蠅營狗茍、沒有咖啡文化。但突然間,她自我放逐于紐約的孤獨中,對紐約的輝煌美好產生由衷共鳴。事隔五十年,能與波伏瓦同行,看她意外愛上紐約,還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經驗。波伏瓦是主見極強的觀察者,美國在世界上的角色改變許多,但這本書仍極具歷史記錄價值。西蒙娜·德·波伏瓦,法國著名女作家、存在主義代表人物、女權運動先驅,與薩特維持終身伴侶關系,拒絕婚姻,選擇不生育。波伏瓦著作極富,有小說、戲劇、游記與學術著作等。1949年出版經典著作《第二性》,從生物學、社會學、政治學的觀點,全面思考女性話題,被譽為“女性主義之母”,對婦女運動影響極大。她的回憶錄(《一個良家少女的回憶》、《年富力強》、《時勢偶然》、《了結一切》、《告別的儀式》)被稱為“法國一代知識分子生活史”。1947年1月,被《紐約客》譽為“最美麗的存在主義者”的波伏瓦拿著靈魂伴侶薩特的介紹信抵達美國,展開為期四個月的旅行。1948年,她在法國出版日記體游記《波伏瓦美國紀行》,起初并不受關注。如今這本書已經綻放光芒,被視為游記中的扛鼎之作。波伏瓦游遍了美國的城市與鄉(xiāng)間,沉浸在美國文化、習俗、人物與風景中。這是一本心靈游記,作者著力于觀察美國的人文精神,對美國心靈的分析一針見血。這次美國之旅,更使她結識美國作家艾格林,從此背著薩特展開一段十多年的越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