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外漢學的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在其恢復和重建中最重要的努力之一,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一學術現(xiàn)象?如何把其放人中國學術的流變和發(fā)展的歷史脈絡中進行分析?如何提高我們對這一學科研究的自覺性?這都是需要我們認真考慮的問題。作為一門學科,漢學誕生于19世紀,但漢學的濫觴則可遠溯至17世紀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前后。而法國成為早期漢學的研究中心,當以1684年路易十四向中國派出第一個數(shù)學家傳教士使團為標界。眾所周知,那時歐洲人對中國的研究是與現(xiàn)實緊密結合,并直接服務于羅馬教廷及歐洲各國的對外政策的。只是到了19世紀,情況才發(fā)生了轉變。19世紀上半葉,中法關系相對冷漠,導致“漢學家”不再到中國進行實地研究,中國文化逐漸變成一種“古代文明”,失去了現(xiàn)實意義,成為學者們書齋里、案頭上的研究對象。而自19世紀中葉起,歷來以“天朝”自居的“大清帝國”國力衰弊,無法抵御列強的入侵。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慘敗,加速了中外關系史上第一次文化位勢的逆轉,中國文化遂在歐洲人心目中成為一種弱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