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園林的發(fā)展過程中,文藝復興是個重要的轉折點。古希臘、羅馬時代園林曾一度輝煌。那時不僅有祭神營建的神圣叢林、水神廟和住宅中的回廊內院,還建造了園林精美的公共體育館,后來演變成柏拉圖、伊卑鳩魯等哲學家講學的學園。在法國,地形是平坦的,開闊的水池與人工河代替了臺地園中的流水階梯,植壇不再是灌木而變?yōu)橛没ɑ芴顫M的圖案,并用修剪的熏衣草等芳香植物鑲邊,以后發(fā)展成模樣花壇群,其中許多圖案來自阿拉伯。后來又出現了布置在高灌木前的花境及園路系統(tǒng)發(fā)展成縱橫與斜行交錯的林蔭道并形成許多透景線,焦點處設置水池、噴泉和雕像,原來盛行意大利的規(guī)則式樹畦在法國發(fā)展成高大喬木掩蔽的叢林區(qū),于是創(chuàng)造出凡爾賽宮苑那樣的輝煌作品。在英國則表現為對植物和草坪的偏愛,以及一些有地位的造園師不喜歡由修剪的灌木所組成的結節(jié)園而更喜愛具有野趣的布置。18世紀中葉,一批自然式風景園開始在英國出現,其中著名的如威爾特郡的斯陶園和北漢普頓的司托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