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人,大多數(shù)都在上海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業(yè)績,如魯迅、郭沫若、茅盾、葉圣陶……本書的傳主——曹聚仁也是如此。在傳主生命的72個春秋中,最火紅的年代是在上海,那是1921年秋到1937年11月。在這16年里,他得到了陳望道的信任、邵力子的提攜、魯迅的友誼、章太炎的賞識;他帶著泥土的芳香踏上大學的講壇,以青年人的敏感妙手著文章,用烏鴉為記掀起《濤聲》,與朋友一起播下《芒種》,為“大眾語”運動推波助瀾,策劃“南社”演變?yōu)椤靶履仙纭?。就在這位熱血青年投身于抗日救國運動時,不幸陷入婚攣困境里。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致使他跳將出來,于是在激烈的淞滬戰(zhàn)斗中,留下了他無數(shù)的戰(zhàn)地通訊……1945年8月,曹聚仁回到上海,迎來了1949年10月全國解放。1950年夏,曹聚仁只身離滬赴港,1956年開始頻頻回內地觀光,留給人們的是一個神秘的問號。當時間老人翻開90年代這一頁時,披在他身上的紗才被輕輕地掀去,原來他擔負著神圣的使命,為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而努力著。曹聚仁,1921年,初闖上海。1931年,創(chuàng)辦《濤聲》。1934年,參與提倡大眾語運動。1937年,成為戰(zhàn)地記者。1950年,離滬赴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