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人們對儒學的關注主要整理為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對禮的理論的執(zhí)著與研究,另一個就是對韓國儒學史的系統(tǒng)研究。就“禮”這個問題,幾位同道結成禮學會,每月聚首兩次,輪流攻讀儀禮)、家禮)、禮記)等典章,暢所欲言,見仁見智,進行深入探討,權當激發(fā)做學問之熱情的機會。自1988年起,還有意訪問了中國的大陸、臺灣與日本等地的儒學專家,與他們討論了禮學,但這些還只停留在基礎階段。其最大原因就是我國學界的研究成果還非常薄弱。同先哲們留給我們的博大的蘊蓄思想相比,我們的努力實在是太不夠。明禮是確立倫理的基礎。現代社會正將人類驅往不可確定性的曠野,未來則像霧中的蒙娜麗莎顯露出不可捉摸的神秘微笑。既然現代和未來皆為歷史,理應有其軌道,只有這樣才能使歷史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fā)展。為了人類的今天和明天,亟需確立倫理,這已成為目前的當務之急?,F在這一呼聲愈見高漲,絕非偶然,鑒于此,我想找出一條學禮的途徑,通過“禮”的運用,使之有利于人類的前途。這就是我對禮學的關心,并邑讓它能夠結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果實。韓國儒學史的體系化,首先要從資料整理人手,其次要在治學方面將曾經被曲解的部分糾正過來。只有及時糾正原典解讀方面出現的錯誤或者把已將思想和事件引入了歧路的部分加以修正,才能稱其為正確的儒學史。以上兩項皆為大事,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為此只好將這部渺小而粗陋的拙著以冠冕堂皇的題目作為引玉之磚。哲學與現實社全春浩先生曾親自不辭勞苦地提出并促成出版拙著,特致謝忱。著者1992年清明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