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第七輯以三組文章來討論與中國改革與發(fā)展相關的三個主題。第一組是關于衛(wèi)生部門改革;有李劍閣的《農民就業(yè)、農村金融和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問題的幾點意見》和香港中文大學政治系教授王紹光的《中國公共衛(wèi)生的危機與轉機》。第二組是關于日本的壞帳問題的根源,特別是財政和公營部門投融資計劃帶來的嚴重惡果;我們?yōu)樽x者提供了三篇文章,它們分別是:清瀧信宏的《日本近期的壞賬問題》、星岳雄等人的《為日本投融資計劃買單》以及卡什亞普的《日本金融危機之剖析》。第三組是關于中國的匯率政策截然相反觀點的文章。麥金農和施納布爾認為中國應該將1美元兌8.3元人民部作為長期的匯率平價,而不是升值;而日本產業(yè)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關志雄則認為由于中國產品競爭力的提高,人民幣應該升值。讀者當可以從中得出自己的判斷。這三組文章的主題都與政府機構和官員的行政效率和能力緊密關聯(lián)的。因此本輯以《官僚體制的改革理論》一文作為開篇,來討論用什么樣的激勵機制來改革官僚體制,以提高其效率與質量。我們的前沿欄目《為什么有的國家窮有的國家富》,則為開篇提供了進一步的理論背景,說明一國的制度和經濟政策在經濟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