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由上、中、下三篇組成。上篇主要介紹溫病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主要內容有溫病學的發(fā)展概況、溫病的特點及分類、病因與發(fā)病、辨證理論、常用診法、治則和治法、預防和護理等。中篇主要介紹各種溫病的具體證治,包括了風溫、春溫、暑溫、濕溫、伏暑、秋燥、大頭瘟、爛喉痧、溫疫、瘧疾、霍亂等病。下篇為名著選,介紹了清代溫病學的代表著作:葉天士《溫熱論》和薛生白《濕熱病篇》。本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是從當前中醫(yī)高等教育改革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充分汲取以前各有關教材的優(yōu)點,編寫一本全面、完整、系統(tǒng)介紹溫病學理論和證治方法的新教材。我們力求做到既能保持傳統(tǒng)溫病學理論體系,又能反映溫病學的現代學術發(fā)展狀況,并密切結合臨床實際,同時又便于學生擴大知識面而進行自學。為了突出教學重點,對上篇中所涉及的溫病學某些不屬教學重點的理論、學術觀點、研究進展等內容,不再列在正文中,而是以“專題閱讀”的形式附于有關各章之后。在中篇各章后附有“病案精選”,并有簡要的“評語”。為了便于學生全面掌握本教材中一些主要名詞術語的含義,在教材后附有“溫病學名詞術語選釋”。對本教材所用方劑的劑量,由于方劑來源不同,初學者往往難以掌握。為了在臨床應用時有一個參考,所以一般都折合為現代臨床常用劑量。但因發(fā)病地域、季節(jié)不同,患者病情、年齡和體質等情況有別,加上用藥習慣各異,所以這一劑量在實際運用時還應根據情況進行調整。至于各方在原文獻中的劑量,可查本教材后附的“引用方劑匯編”。另外,為了使學生對目前溫病急診的常用中成藥有所了解,在教材后還附有“溫病臨床常用中成藥”。為了適應當前計算機技術在教學中廣泛應用的新形勢,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我們在教材中還附有“溫病學教學光盤”一張,其內容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本教材的文字材料,但其內容較教材要豐富,特別是所附的文獻、病案較多;二是“溫病學名詞術語解”,收集了與溫病學有關的大量名詞,可作為溫病學名詞辭典之用。三是“溫病學教學自測系統(tǒng)”,不僅可以作為溫病學的題庫,而且學生也能通過這一自測系統(tǒng)檢查學習掌握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