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俞平伯周穎南兩先生來往書信302封,其中俞先生為153封,周先生為149封,起自1978年,止于1989俞平伯(1900.1.8-1990.10.15),原名俞銘衡,字平伯,曾使用蘋初、古槐居士等筆名。浙江德清人。古典文學研究家,紅學家,現代作家、詩人。1900年生于蘇州,清末著名學者俞樾之孫。9歲入私塾,1911年到上海學習英語和算學,1915年入蘇州平江中學,同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部,1918年加入新潮社,任干事部書記。1919年畢業(yè),先后在杭州第一師范、上海大學等校任教。曾到英國短期留學并到美國考察教育。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23年與鄭振鐸、沈雁冰等人成立樸社。1924年到北平,先后任教于北平外國語專門學校、燕京大學,同時兼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范大學等校講師。1931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戰(zhàn)期間任教于私立中國學院,1943年起任該校文學系主任??箲?zhàn)勝利后至195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52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該所后并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即現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1956年被評定為一級研究員。曾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文聯(lián)委員。俞平伯早年參加新潮社、文學研究會、樸社、語絲社等團體,在現代詩歌、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歌以寫景抒情為主,具有孤寂閑愁情調,注重意境的創(chuàng)造和語言的錘煉,善于利用舊詩的情境表達新意,形式自由多樣。散文受周作人影響,追求一種渾然之感,文筆含蓄委婉。1921年起開始關注和研究《紅樓夢》,以科學考證取代主觀臆測,探索《紅樓夢》本身的固有內涵,在《紅樓夢辨》中舉出大量內證并結合外證,考定后四十回確非曹雪芹原作,從而構成信說,成為新紅學派的代表人物。此外還對從《詩經》、《楚辭》,到漢魏詩歌、唐宋詩詞、元曲、直至清代、近代詩詞都有所涉獵研究。主要著作:詩集:《冬夜》、《西還》、《憶》等;散文集:《燕知草》、《雜拌兒》、《雜拌兒之二》、《燕郊集》、《俞平伯散文選集》、《俞平伯序跋集》等;紅樓夢研究:《紅樓夢辨》、《紅樓夢簡論》(論文)、《脂硯齋紅樓夢輯評》、《紅樓夢八十回校本》、《紅樓夢中關于“十二釵”的描寫》等;詩詞研究:《讀詩札記》(論文)、《葺芷繚衡室札記》(論文)、《讀詞偶得》、《清真詞釋》、《論詩詞曲雜著》、《唐宋詞選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