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首 語提起隋煬帝,幾乎盡人皆知。他弒父篡位,奪嫡殺兄,奸“母”誅弟……其品行可以說是綱常喪盡,人倫滅絕,是個暴君;他大興土木,濫建宮室,廣選民女,無節(jié)制地巡游天下……生活上可稱是窮奢極欲,腐朽透頂;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連年征戰(zhàn)不休,使得乃父隋文帝創(chuàng)下的“府庫充盈”的鐵桶般江山,被他只十幾年時間就糟踏殆盡,使隋與暴秦一樣,成為中國歷史上又一個短命王朝……他的罪惡,確實是罄竹難書。然而,人們往往忽視了隋煬帝的另一面。他不只“美姿儀”一表人才,而且“少敏慧”聰明好學。他少年時代起就戎馬征戰(zhàn),南平陳朝,北擊突厥,對中華的統(tǒng)一,大隋王朝建立,確有不可磨滅的功勛。他恩武并施,使四夷臣服,為鞏固中國版圖,加強與近鄰國家的貿易,甚至為唐帝國的興盛打下了基石。尤為值得大書的是,他用6年時間,開通了全長5000多華里的大運河。且不論他的動機如何,這條黃金水道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中,都是中國經濟生活的主動脈,而且直到今天,我們仍在受益。他改革吏制,輕徭薄賦,精減機構,并創(chuàng)立了科舉制,這一選取人才的途徑一直延續(xù)到清代。他修訂法律,廢止酷刑,重視教育,興建學校。他弘揚文化,不惜巨資修撰書籍,主持編出《長州玉鏡》400卷,《瓦宇圖志》1200卷……共編書31部17000卷。內容幾乎包羅萬象,為傳播中華文化做出了一定貢獻。可嘆可悲者,大部分中國民眾,都是從戲曲和評書中認識歷史,這就難免罹患藝人視角的偏見。更可嘆者,由于程朱理學的流弊,國人往往慣用“女色”這把尺子衡量歷史人物的“好”與“壞”。不是嗎,隋煬帝霸占了父妃宣華夫人,當然是頂壞的昏君。其實,這類事情在歷代宮廷中是屢見不鮮的。唐高宗李治不也把父妃據(jù)為己有嗎?那個號稱明皇的李隆基,不也把侄媳楊玉環(huán)霸占為貴妃嗎?至于說弒父奪嫡,這在封建帝王家族更是司空見慣。以貞觀之治著稱的李世民,不是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乃兄乃弟,才登上了唐皇寶座嗎?筆者無意為楊廣翻案,只是認為,評價一個皇帝應從大處著眼,即要看這位君主是否對歷史發(fā)展、國家統(tǒng)一、民族進步有所建樹。竊認為,隋場帝是個集腐朽與輝煌于一身的人,是個有大過亦有大功的歷史人物。基于以上認識,這部長篇小說,就是要把歷史上隋場帝真實的一生展現(xiàn)給讀者,還楊廣的本來面目。同時,楊廣本來可以做為英明君主載入史冊,而偏偏以淫暴惡名遺臭萬年,他的演變,他的人生軌跡,也許會對讀者有所啟迪。《隋煬帝》不是歷史教科書,但畢竟是歷史形象的再現(xiàn),愿讀者看后,能留下一些有益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