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育中國教育事業(yè)中國教育史

中國教育史

中國教育史

定 價:¥19.50

作 者: 孫培青主編
出版社: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高等學校文科教材
標 簽: 教育史

ISBN: 9787561708187 出版時間: 1992-03-01 包裝: 精裝
開本: 21cm 頁數(shù): 79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了中國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過程,總結了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經驗、教訓及特點,并探求了教育發(fā)展的源流。

作者簡介

暫缺《中國教育史》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章 原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中國教育史的開端與教育的起源
    一、中國教育史的開端
    二、教育的起源
    第二節(jié) 氏族公社時期的教育
    一、生產勞動的教育
    二、生活習俗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教育
    四、原始藝術的教育
    五、體格和軍事訓練
    第三節(jié) 氏族公社末期學校的萌芽
    一、部落顯貴世襲引起教育的變化
    二、 文字的產生
    三、學校萌芽的傳說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夏、商、西周與春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夏商的教育
    一、夏代的教育
    二、商代的教育
    第二節(jié) 西周的教育
    一、西周的社會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三、六藝教育
    第三節(jié) 春秋時期教育的變革
    一、官學衰廢
    二、私學興起
    三、私學的歷史特點
    第四節(jié) 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 重視教育的作用
    三、提倡“有教無類”
    四、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木?
    五、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教學內容
    六、總結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七、主張自覺修養(yǎng)德行
    八、樹立教師的典范
    九、歷史影響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戰(zhàn)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諸子百家私學的發(fā)展
    一、養(yǎng)士之風盛行
    二、百家爭鳴
    三、私學發(fā)展
    第二節(jié) 齊國的稷下學宮
    一、稷下學宮始末
    二、稷下學宮的性質和特點
    三、稷下學宮的歷史意義
    第三節(jié)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墨翟生平和墨家學派
    二、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三、教育內容
    四、教育方法
    第四節(jié) 孟軻的教育思想
    一、孟軻的生平和政治主張
    二、“性善論”——教育理論的基礎
    三、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四、理想人格
    五、教學思想
    六、社會分工與教育
    第五節(jié) 荀況的教育思想
    一、荀況生活的時代和生平活動
    二、教育與社會群體
    三、“性惡論”與教育作用
    四、教育目的
    五、教育內容
    六、學習過程與思想方法
    七、教師的地位與作用
    第六節(jié) 法家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一、從商鞅到韓非
    二、絕對的“性惡論”
    三、禁“二心私學”
    四、“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五、提倡“耕戰(zhàn)”
    第七節(jié) 戰(zhàn)國后期的教育論著
    一、《大學》
    二、《中庸》
    三、《學記》
    四、《樂記》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秦漢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秦代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一、統(tǒng)一文字
    二、 嚴禁私學
    三 吏師制度
    第二節(jié) 漢代的教育政策及學校教育的發(fā)展
    一、漢代的教育政策
    二、漢代學校教育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賈誼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及政治主張
    二、論教育的社會作用
    三、論胎教
    四、論早期教育
    五、論品德修養(yǎng)
    六、論教學方法
    第四節(jié)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著述
    二、《對賢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三、德治與教化
    四、論人性和教育在人發(fā)展中的作用
    五、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第五節(jié) 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思想特征
    二、論人性和教育的作用
    三、培養(yǎng)“文人”和“鴻儒”的教育目標
    四、“博通百家”的教育內容
    五、論學習
    第六節(jié) 鄭玄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融合今古文經學對教育的影響
    三、利用經注闡發(fā)的一些教育觀點
    本章小結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魏晉的學校教育
    一、三國時期的學校教育
    二、兩晉時期的學校教育
    第二節(jié) 南朝的學校教育
    一、宋與齊的學校教育
    二、梁與陳的學校教育
    第三節(jié) 北朝的學校教育
    一、北朝的中央官學
    二、北朝的郡國學校
    第四節(jié) 傅玄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三、論學校教育
    四、論道德教育
    第五節(jié) 顏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論士大夫教育
    三、論兒童教育
    四、論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
    本章小結
   第六章 隋唐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隋唐時期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興學思想的確立和措施
    二、對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
    三、儒、佛、道融合的趨勢
    第二節(jié) 隋唐時期學校教育的發(fā)展
    一、學校教育發(fā)展概況
    二、中央官學
    三、地方官學
    四、私學
    五、隋唐時期學校教育發(fā)展的特點
    第三節(jié) 隋唐時期的科舉制
    一、隋朝科舉制的產生
    二、唐朝科舉制的發(fā)展
    三、科舉考試的程序、科目與方法
    四、科舉制與學校教育的關系
    五、科舉制的影響
    第四節(jié) 隋唐時期的中日教育交流
    一、中日教育交流興起的歷史背景
    二、人員交流在中日教育交流中的巨大作用
    三、中日教育交流對日本奈良時期教育的影響
    四、中日教育交流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第五節(jié) 韓愈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動
    二、“性三品”說及教育的作用
    三、“學所以為道”的教育目的
    四、關于培養(yǎng)人才選拔人才的思想
    五、論尊師重道
    六、論教學方法
    第六節(jié)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論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三、論教師
    四、論教學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宋遼金元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
    二、教育制度
    第二節(jié) 遼金元的教育
    一、遼朝的教育制度
    二、金朝的教育制度
    三、元朝的教育制度
    第三節(jié) 宋元的書院
    一、書院的萌芽
    二、宋朝的書院
    三、元朝的書院
    第四節(jié) 宋元的蒙學
    一、蒙學教育的發(fā)展
    二、蒙學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三、蒙學教材
    第五節(jié)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主持熙寧興學
    三、崇實尚用的教育思想
    四、系統(tǒng)的人才理論
    第六節(jié)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關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三、論“小學”和“大學”教育
    四、 關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五、論讀書法
    第七節(jié) 陳亮、葉適的教育思想
    一、陳亮的教育思想
    二、葉適的教育思想
    本章小結
   第八章 明代的教育
    第一節(jié) 明代的文教政策
    一、廣設學校,培育人才
    二、重視科舉,選拔人才
    三、加強思想控制、實行文化專制
    第二節(jié) 明代的官學制度
    一、中央官學
    二、地方官學
    第三節(jié) 明代的書院
    一、明代書院的發(fā)展
    二、東林書院
    第四節(jié)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關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三、論道德教育
    四、兒童教育思想
    第五節(jié) 王廷相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論人性與教育作用
    三、論理想人格與教育目的
    四、論認識與知識
    五、論學習與修養(yǎng)
    本章小結
   第九章 清初至鴉片戰(zhàn)爭前的教育
    第一節(jié) 清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尚儒家經術,提倡程朱理學
    二、廣設學校,嚴訂學規(guī)
    三、軟硬兼施,加強控制
    第二節(jié) 清代的官學制度
    一、中央官學
    二、地方官學
    第三節(jié) 清代的書院
    一、清代書院的發(fā)展
    二、詁經精舍和學海堂
    第四節(jié) 黃宗羲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公其是非于學?!?br />     三、“取士八法”
    四、論教育內容
    五、關于教學思想
    六、論教師
    第五節(jié)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關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三、教學思想
    四、道德觀和道德修養(yǎng)論
    五、論教師
    第六節(jié) 顏元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對傳統(tǒng)教育的批判
    三、學校為人才之本
    四、“真學”“實學”的教育內容
    五、“習行”教學法
    六、論勞動教育
    本章小結
   第十章 鴉片戰(zhàn)爭到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清末封建教育的衰敗
    一、官學名存實亡
    二、學校完全成為科舉的附庸
    三、清末學風之頹敗
    第二節(jié) 地主階級改革派的教育主張
    一、要求改革舊的教育傳統(tǒng)
    二、主張“經世致用”
    三、提倡學習“西學”
    第三節(jié) 太平天國的教育
    一、對清末舊傳統(tǒng)教育的沖擊
    二、實行普遍的平等教育
    三、改革傳統(tǒng)的教育內容
    四、改革科舉考試制度
    第四節(jié) 資本主義列強教育侵略的開始
    一、傳教士來華辦學的開始
    二、利用不平等條約對華進行文化教育滲透
    三、早期的教會學校
    本章小結
   第十一章 洋務運動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近代資產階級學校的萌芽
    一、洋務學堂的概況
    二、京師同文館
    三、福建船政學堂
    第二節(jié) 興辦留學教育
    一、派遣幼童赴美留學
    二、派遣留歐學生
    第三節(jié) 張之洞和《勸學篇》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創(chuàng)辦經心書院、兩湖書院和存古學堂
    三、《勸學篇》的主要教育思想
    第四節(jié) 帝國主義教育侵略的擴張
    一、教會學校遍及全中國
    二、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和中華教育會
    本章小結
   第十二章 維新運動到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近代資產階級教育的發(fā)展
    一、早期改良主義的教育主張
    二、維新教育運動
    三、“百日維新”中的教育改革
    四、京師大學堂
    第二節(jié) 康有為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論教育的作用
    三、主張變科舉興學校
    四、《大同書》中的教育理想
    第三節(jié) 梁啟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論教育的作用和宗旨
    三、論科舉制度的改革和學校制度的建立
    四、論師范教育和女子教育
    第四節(jié) 嚴復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救亡圖存的三育論
    三、對科舉制的抨擊和對新學校的提倡
    四、體用一致的文教觀
    第五節(jié) 清末半殖民地半封建學制的確立
    一、 壬寅學制
    二、癸卯學制
    三、清末學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第六節(jié) 清末新的教育行政機構的建立、教育宗旨的厘訂和科舉制的廢除
    一、 廢除科舉制度
    二、新教育行政機構的建立和教育宗旨的厘定
    本章小結
   第十三章 辛亥革命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教育活動
    一、批判封建教育
    二、批判改良派的“先教育后革命”說
    三、創(chuàng)立中國教育會
    四、興辦革命學校
    第二節(jié) 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的教育改革
    一、頒發(fā)教育通令
    二、制定民國教育方針
    三、公布《壬子癸丑學制》
    第三節(jié)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論“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
    三、“兼容并包”,改革北京大學
    四、試行大學院和大學區(qū)制
    本章小結
   第十四章 五四運動和大革命時期黨領導下的教育
    第一節(jié)“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教育的斗爭
    一、封建復古主義的出現(xiàn)
    二、民主戰(zhàn)士對封建復古教育的猛烈抨擊
    三、“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下的教育改革
    第二節(jié) 各種資產階級教育思潮
    一、 平民主義教育思潮
    二、工讀主義教育思潮
    三、職業(yè)教育思潮
    四、實用主義教育思潮
    第三節(jié) 勤工儉學運動
    一、 勤工儉學運動的形成和發(fā)展
    二、勤工儉學學生的勞動、學習和生活
    三、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爭取求學權利的斗爭
    四、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歷史意義
    第四節(jié) 黨領導下的工農教育
    一、新民主主義教育綱領的提出
    二、工人教育運動
    三、農民教育運動
    第五節(jié) 黨早期創(chuàng)辦的干部學校
    一、湖南自修大學和湘江學校
    二、平民女學
    三、上海大學
    四、農民運動講習所
    五、勞動學院
    本章小結
   第十五章 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資產階級的教育改革運動
    一、平民教育運動
    二、科學教育運動
    三、國家主義教育運動
    第二節(jié) 1922年的新學制
    一、六三三學制
    二、新學制的課程標準綱要
    三、教學法的改革
    第三節(jié) 收回教育權運動
    一、20年代教會教育概況
    二、收回教育權運動
    第四節(jié) 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批判者李大釗和惲代英
    一、李大釗的教育思想
    二、惲代英的教育思想
    本章小結
   第十六章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領導下的蘇區(qū)教育
    第一節(jié) 蘇區(qū)的教育方針和政策
    一、 教育方針政策的制定及其意義
    二、“左”傾教條主義的干擾
    第二節(jié) 蘇區(qū)教育的發(fā)展
    一、干部教育
    二、成人教育和兒童教育
    第三節(jié) 蘇區(qū)教育的基本經驗
    一、 教育為政治服務
    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聯(lián)系
    三、依靠群眾、勤儉辦學
    本章小結
   第十七章 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國民黨政府的教育宗旨
    一、實行黨化教育
    二、頒行“三民主義”教育宗旨
    三、“三民主義”教育的實施原則
    四、“戰(zhàn)時須作平時看”的方針
    第二節(jié) 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學校教育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高等教育
    第三節(jié) 國民黨封建法西斯教育措施
    一、“整頓學風”,對學校嚴密控制
    二、建立法西斯的訓育制度和軍事訓練
    三、實施“特種教育” 四、頒布課程標準,進行教科書審查
    五、實行畢業(yè)會考制度
    第四節(jié) 資產階級教育家的教育實驗
    一、 中華職業(yè)教育社的農村教育實驗
    二、晏陽初的定縣實驗區(qū)
    三、梁漱溟的“鄉(xiāng)農教育”實驗
    四、陳鶴琴的“活教育”實驗
    第五節(jié) 魯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批判舊傳統(tǒng)教育
    三、論青年教育
    四、論兒童教育
    第六節(jié) 楊賢江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批判超政治的教育觀,科學地闡述教育的本質
    三、批判改良主義教育觀,正確闡明教育的效能
    四、批判資本主義教育,論述社會主義教育
    五、論“全人生指導”
    第七節(jié) 日偽占領區(qū)人民反奴化教育的斗爭
    一、 淪陷區(qū)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空前浩劫
    二、淪陷區(qū)的奴化教育
    三、淪陷區(qū)人民反奴化教育斗爭
    第八節(jié) 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學生運動和國民黨法西斯教育的總崩潰
    一、美帝國主義新的教育侵略
    二、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師生的愛國民主運動
    第九節(jié)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發(fā)展過程
    二、提倡為大眾服務的普及教育
    三、提倡教育聯(lián)系生活和勞動
    四、“生活教育”論的主要內容和性質
    本章小結
   第十八章 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革命根據(jù)地的教育
    第一節(jié) 教育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一、抗日戰(zhàn)爭時期教育的方針政策
    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教育的方針政策
    第二節(jié) 打碎舊一套,創(chuàng)立新教育
    一、干部教育
    二、蓬勃發(fā)展的群眾教育
    第三節(jié) 培養(yǎng)革命干部的熔爐——“抗大”
    一、“抗大”的概況
    二、“抗大”的教育方針
    三、“抗大”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四、堅持理論和實際統(tǒng)一的學風
    五、“抗大”的教學方法
    第四節(jié) 革命根據(jù)地教育的基本經驗
    一、實行抗戰(zhàn)教育,為戰(zhàn)爭服務
    二、在黨的領導下,開展教育路線斗爭
    三、走群眾路線,實行多種形式辦學
    四、實行教育與勞動結合,為生產斗爭服務
    本章小結
   參考書目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