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書以東天山為研究對象,運用板塊構造、碰撞造山和陸內變形的理論,采用造山帶變質-變形運動學的方法,對該區(qū)自古生代以來的漫長構造變形演化歷史進行了論證。在垂向上,將東天山構造變形劃分為深、中深、淺三個深度層次;在平面上,劃分為五大推覆-走滑變形帶;在時間上,厘定出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晚期和新生代三期構造變形事件。通過幾何學、運動學的詳細分析,確定了多期韌剪變形的性質和運動方向,獲得了最小推覆位移量和變形縮短率。本書對構造-巖漿變形的成礦作用進行了水平分帶與垂直分帶,討論并提出東天山金礦帶具有一定的巖石成礦專屬性。本書資料豐富,觀點新穎,方法先進,并結合了大地構造學、構造運動學、地球動力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透射電鏡、掃描電鏡和放射技術測年等技術手段,為深入研究天山及鄰區(qū)大陸巖石圈的構造特征和演化規(guī)律提供了依據。本書可供地質學各專業(yè)的教學、科研和生產人員及研究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