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介紹
1. 1 決策的準備工作
1. 2 兩年之久的方案競爭
1. 3 新規(guī)范
1. 4 爭論焦點
1. 5 參考資料
第2章 IPv6的設計
2. 1 IPv6報頭格式
2. 1. 1 新舊版本報頭的比較
2. 1. 2 簡化
2. 1. 3 修訂傳統(tǒng)參數
2. 1. 4 新增的字段
2. 2 從選項到擴展報頭
2. 2. 1 菊鏈式報頭
2. 2. 2 路由選擇報頭
2. 2. 3 分段報頭
2. 2. 4 目的站點選項報頭
2. 2. 5 跳到跳選項報頭
2. 2. 6 擴展報頭的順序
2. 3 ICMP的演變
2. 3. 1 差錯報文
2. 3. 2 iPv6 Ping
2. 4 對協議上層的影響
2. 4. 1 上層校驗和
2. 4. 2 IPv6的域名服務
2. 4. 3 編程接口
2. 5 爭論焦點
2. 5. 1 有必要超過255跳嗎
2. 5. 2 目的地址的位置對嗎
2. 5. 3 數據包的大小要大于64K字節(jié)嗎
2. 5. 4 沒有校驗和能行嗎
2. 5. 5 路由選擇報頭的結構應該是什么
2. 5. 6 DNS的表示法應該要更加靈活嗎
2. 6 參考資料
第3章 路由選擇和編址
3. 1 地址結構
3. 1. 1 IPv6地址的表示方法
3. 1. 2 初始分配方案
3. 1. 3 可聚集的全局單播地址
3. 1. 4 特殊地址的格式
3. 1. 5 測試地址
3. 2 多播和聯播
3. 2. 1 多播地址的結構
3. 2. 2 組標識符的結構
3. 2. 3 組管理
3. 2. 4 多播路由選擇
3. 2. 5 聯播
3. 3 域問路由選擇
3. 3. 1 從CIDR到提供者
3. 3. 2 從BGP-4到IDRP
3. 3. 3 選擇提供者
3. 4 域內路由選擇
3. 4. 1 OSPF的更新
3. 4. 2 RIP的更新
3. 4. 3 其他協議
3. 5 爭論焦點
3. 5. 1 地址的長度
3. 5. 2 提供者和壟斷者
3. 5. 3 流和服務
3. 5. 4 可變格式和重編號
3. 5. 5 從8+8至0GSE
3. 5. 6 終點標識符和TCPng
3. 6 參考資料
第4章 即插即用
4. 1 自動配置
4. 1. 1 鏈路局部地址
4. 1. 2 無狀態(tài)自動配置
4. 1. 3 偵測地址重復
4. 1. 4 有狀態(tài)配置
4. 1. 5 地址的生命期
4. 1. 6 動態(tài)主機配置
4. 1. 7 域名服務器的更新
4. 2 地址解析
4. 2. 1 基本算法
4. 2. 2 重定向
4. 2. 3 非連接網絡情況
4. 2. 4 從路由器獲取信息
4. 2. 5 黑洞偵測
4. 2. 6 隨機延遲
4. 2. 7 防止鏈路以外報文
4. 2. 8 控制路由器公告報文
4. 3 高級特色
4. 3. 1 串行鏈路
4. 3. 2 非廣播多路訪問
4. 3. 3 聯播服務器
4. 3. 4 代理服務器
4. 3. 5 多穴主機
4. 3. 6 更換接口板
4. 3. 7 IPv6中移動節(jié)點的處理
4. 4 到特定鏈路技術的映射
4. 4. 1 通過以太網運行IPv6
4. 4. 2 通過FDDI運行IPv6
4. 4. 3 通過令牌環(huán)運行IPv6
4. 4. 4 通過PPP運行IPv6
4. 4. 5 通過ATM運行IPv6
4. 5 爭論焦點
4. 5. 1 為什么不只用ARP
4. 5. 2 廣播, 還是多播
4. 5. 3 要支持移動嗎
4. 5. 4 路由器配置
4. 5. 5 設置跳數極限
4. 6 參考資料
第5章 引入安全機制
5. 1 加密和認證
5. 1. 1 安全關聯
5. 1. 2 認證報頭
5. 1. 3 計算認證數據
5. 1. 4 加密的安全有效負載
5. 1. 5 認證和保密
5. 2 密鑰的分發(fā)
5. 2. 1 Photuris
5. 2. 2 SKIP
5. 2. 3 ISAKMP-OAKLEY
5. 2. 4 手工密鑰分發(fā)
5. 2. 5 多播組的密鑰分發(fā)
5. 3 IPv6安全機制的應用
5. 3. 1 管道和防火墻
5. 3. 2 移動主機
5. 3. 3 安全主機
5. 3. 4 鄰機發(fā)現
5. 3. 5 路由選擇協議
5. 4 爭論焦點
5. 4. 1 是否應該管制加密
5. 4. 2 所選算法是否正確
5. 4. 3 在網絡層合適嗎
5. 4. 4 是否需要額外的保護
5. 5 參考資料
第6章 實時支持和流
6. 1 一個難以理解的規(guī)范
6. 1. 1 定義流標簽和優(yōu)先級
6. 1. 2 流和策略路由
6. 1. 3 流不是虛電路
6. 2 支持預留
6. 2. 1 特殊服務
6. 2. 2 使用RSVP和流
6. 2. 3 使用跳到跳選項
6. 3 分層編碼和優(yōu)先級
6. 3. 1 分層傳輸
6. 3. 2 在大型多播組中不使用優(yōu)先級
6. 3. 3 源相對優(yōu)先級會加重阻塞
6. 3. 4 自適應程序
6. 3. 5 管制網絡用法
6. 3. 6 修改優(yōu)先級字段
6. 4 爭論焦點
6. 4. 1 是否使用流標簽
6. 4. 2 是否預留
6. 4. 3 ATM怎么樣
6. 5 參考資料
第7章 向IPv6過渡
7. 1 5 雙棧策略
7. 1. 1 支持兩個IP層
7. 1. 2 域名服務器和IP地址的決定
7. 1. 3 過渡的關鍵
7. 2 建設6-Bone
7. 2. 1 選擇MTU
7. 2. 2 隧道和路由選擇協議
7. 2. 3 隧道中的存活時間
7. 2. 4 控制隧道共享
7. 2. 5 隧道的挖掘和關閉
7. 3 連接終端用戶工作站
7. 3. 1 訪問IPv6因特網
7. 3. 2 訪問孤立主機
7. 3. 3 選擇適合自動隧道的MTU和TTL值
7. 3. 4 配置和決定
7. 4 早期發(fā)展
7. 4. 1 6Bone的發(fā)展階段
7. 4. 2 加入6Bone
7. 4. 3 6Bone地址
7. 5 爭論焦點
7. 5. 1 有必要實行過渡嗎
7. 5. 2 隧道的安全風險
7. 5. 3 取代IPv4之后
7. 6 參考資料
第8章 臨時結論
8. 1 最佳方案
8. 2 最佳時機
8. 3 里程碑
8. 4 未來展望
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