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是一種歷史悠久、音色優(yōu)美的彈撥樂器。它起源于阿拉伯,其后傳入西班牙、意大利,到16世紀便流行于整個歐洲。17、18世紀以來,吉他成為許多著名作曲家喜愛的獨奏樂器?!案枨酢笔娌兀?797-1828)十分喜愛彈奏吉他,他所寫的歌曲,如著名的《小夜曲》以及整本《美麗的磨坊女》聲樂套曲集的伴奏中,到處可見吉他伴奏風格的痕跡,意大利的帕格尼尼(1782-1840),不但是19世紀小提琴的鬼才,而且也是個吉他能手;法國的柏遼茲早年曾隨吉他名師多蘭學習,但他很快就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凌駕于其師之上。這些都是早已聞名的樂壇佳話。雖然,這種樂器缺乏音量,長時期以來總被排斥在交響管弦樂隊之外,但它那美妙的音響總使作曲家難以忘懷。莫扎特在歌劇中,常用弦樂撥奏的形式來仿效吉他優(yōu)美的音色。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凱魯比諾的詠嘆調便是其中的一例。而羅西尼在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中,為了真實地描寫伯爵在夜深人靜中來到羅西娜窗前歌唱小夜曲的情景,就直接使用了吉他伴奏。吉他優(yōu)美動人的聲音的確是難以言喻的,即使吉他本身也充滿了誘人的魅力。在舒伯特的歌曲集中,就有一首贊美吉他的歌曲,詞中唱道:“琴?。∧沆o靜地懸掛。柔和的風把弦吹拂,蜂兒在你身邊輕輕撫摸,我的心仍然奇怪地躍動。為什么總把絲帶給上?像一聲長嘆繞著琴弦回轉。那美妙的聲音,是苦惱的余韻,還是新曲的前奏?”在今天,吉他音樂并未因它缺乏音量的缺點而逐漸衰落。相反,吉他越來越為群眾所喜愛,世界各國演奏吉他的專家和愛好者,人數之多實難以計數。吉他傳入我國已有近百年歷史。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各種錯誤觀念的干擾,共發(fā)展十分緩慢,直至1982年它才被正名,并且開始得到正常的發(fā)展。1984年上海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吉他藝術團體——上海吉他協會,1988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創(chuàng)辦了全國第一本吉他藝術專業(yè)叢刊——《吉他之友》。之后,又于1989年10月,成立了以“團結、友誼、交流、提高”為宗旨的《吉他之友》聯誼會,該會的人數目前超過萬人!接著,全國許多省市也紛紛成立了各種各樣的吉他協會、學會、研究會、訓練班和學校。國際間的藝術交流也越來越多。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吉他藝術蓬勃發(fā)展,涌現出了一批批吉他藝術的演奏、教學人才。隨著吉他藝術的普及,我國的吉他愛好者隊伍異軍突起。就以吉他的年銷售量來看,1982年前是微不足道的,而到了1983年至1984年已突破了20萬把大關,至1986年又激增到84萬5千把,1987年則達到了86萬余把。僅以上這些數字,我國吉他愛好者的人數就可見一斑。如果從愛好欣賞吉他音樂的人數來說,更是數不勝數。目前,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到處都可以聽到優(yōu)美的吉他琴聲。在大學里,幾乎每個學生寢室里都掛有一把吉他;在軍營中,幾乎每個戰(zhàn)士都想撥弄一下琴弦……。這些都意味著吉他音樂在我國群眾文藝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值得關注的是,1982年以來的二十多年中,吉他愛好者的隊伍雖達數百萬,但絕大多數吉他演奏者的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從多次全國各地舉辦的吉他的比賽中看出,獲獎者的水平與國外水準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至今還未出現具有國際水平的吉他大師。筆者感到,得獎者中不乏有才華者,他們完全有條件成為國際優(yōu)秀的吉他演奏家。遺憾的是,由于缺乏正規(guī)的音樂教育和培養(yǎng),他們只能掌握數量不多的中小型樂曲,而對吉他藝術整個寶庫中的珍品了解甚少。他們沒有系統(tǒng)地演奏過各歷史時期諸名家的代表作,更沒有深入地研究各歷史時期多種流派的風格。許多吉他演奏者對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吉他藝術知之甚少,如巴羅克時代中巴赫的復調音樂就很少有人演奏。對現代派的吉他藝術則更是一無所知,就拿吉他協奏曲來說,自19世紀至今,不少作曲家寫下了許多動人的音樂作品,例如托羅巴(Federico Morono Terro-ba)、帕拉烏(Manuel Palau)、苔得斯柯(Mario Castelnuovo Tedesco)、巴卡里塞(8al Vador Bacarisse)、羅德里戈(Joaguin Rodrigo)、道格森(8tephen Dogdson)、瑪柯姆(Amold Marcom)等人的協奏曲……除羅德里戈的《阿蘭胡埃斯協奏曲》偶爾有人試奏一下外,其他作品都無人問津,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嚴格地說,所謂我國吉他演奏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這只不過是指國內的大城市而言。許多中、小城鎮(zhèn)雖然可以買到吉他,但要得到教材,找到能正確指導的教師卻十分困難。我曾收到許多吉他愛好者的來信,信中熱情洋溢,求學心切,卻哀嘆無入門之道,希望能為他們提供教材。記得一位青年的來信說:“我買了把琴已近五年,由于對彈奏方法一無所知,一直只用兩條弦來彈奏……”這真讓人啼笑皆非??梢姡瑤熧Y和教材已成為當前吉他藝術發(fā)展的主要問題。在國內,吉他教學中通常應用一些國外的吉他教本,缺乏適合我國國情、系統(tǒng)性較強的教材。這必然影響吉他藝術教學的發(fā)展。最近,得知上海音樂出版社將出版《西班牙吉他教程》一書,心中甚為高興。此書系上海市吉他藝術協會常務副會長、著名吉他演奏家、教育家閔元褆編寫。他多年來從事吉他演奏、教學工作,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培養(yǎng)出了許多吉他演奏人才。在他長期吉他教學工作中,許多學生在歷次全國、全市各類大賽中獲取殊榮;部分學生被全國各專業(yè)文藝團體錄用,并擔任演奏骨干。近年來,他與徐炎一起合著的《簡明吉他教程》、由他與人合作執(zhí)筆的《古典吉他考級曲集》、《吉他教程》(上海市中小學藝術類活動課教材)均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由他參與組織錄制的《卡爾卡西》教學音帶、《中國吉他演奏家特輯》音帶以及由他本人示范、講解攝錄的《西班牙古典吉他100天自學教程》等教學像帶,在吉他音樂教學領域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此書亦是他多年教學成果的結晶。全書由西班牙吉他演奏法與基礎樂理兩大部分組成。演奏技法和基礎樂理相互結合,以基礎練習為起點,由淺入深,能使學習者,在較短的時間里基本掌握吉他的演奏技巧和樂理基礎知識,是一本便于自學簡易入門的理想教材,實為雪中送炭。為此,我十分樂意向吉他愛好者推薦此書,希望這本教材能受到廣大吉他愛好者的歡迎,從中得到各種教益。當然,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吉他演奏家,除了掌握熟練的演奏技巧外,還必須在音樂藝術上有較全面的修養(yǎng),必須了解中外音樂歷史,學習大量的音樂經典著作和文獻,研究各個時代多種流派的風格。同時,也不能滿足于演奏外國的傳統(tǒng)曲目,要投身于創(chuàng)作,將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去豐富世界吉他藝術的寶庫。我希望作者在此書基礎上不斷總結教學經驗,使教法不斷更新,教材更趨完善。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上海市吉他藝術協會名譽會長 譚冰若2001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