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初版于1722年,在笛福的眾多作品中,《倫敦大瘟疫親歷記》的影響僅次于《魯濱遜漂流記》,在國外有眾多的版本,可不知道為什么一直沒有中文譯本。書中詳細描述了1665年倫敦發(fā)生大瘟疫期間的情況。在這次大瘟疫期間,倫敦死亡的人口超過了10萬人。書中所描述的一切,對于經歷了SARS的我們來說,是如此地感同身受-瘟疫初現(xiàn)、政府從初期的反應遲緩到后來的認真應對,人們的恐慌,隔離,逃亡,人生的高貴,人性的淪喪,經濟的蕭條直到瘟疫過后的喜悅。笛福為我們提供了一幅人類在瘟疫面前的全景圖。瘟疫是烈性傳染病的總稱,在所有傳染病中,傳染最的可能就是能夠通過飛沫傳播的疾病。1665年的倫敦大瘟疫就是能夠能過飛沫傳播的肺鼠疫,很不幸的是,SARS也是能夠能過飛沫傳播的瘟疫。這也就是我們的經歷與三百多年前的倫敦人非常相似的原因。也許,科技的進步會使得我們在遭遇一次瘟疫時不至于造成很大的悲劇,但是,不能忘記的是,在人類的科技進步的同時,病菌也在演化,否則,不能解釋為何1918年爆發(fā)的大流感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會超過14世紀“黑死病”爆發(fā)時的死亡人數(shù)。我們沒有理由盲目樂觀。誰也不希望瘟疫爆發(fā),但一旦瘟疫再次爆發(fā),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像本書的主人翁那樣,在自己的記事本上寫下:倫敦在1665年發(fā)生了一場可怕的瘟疫,奪取了10萬人的生命。然而,我卻活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