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宗教佛教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

定 價:¥78.00

作 者: 方立天著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佛教

ISBN: 9787300042589 出版時間: 2003-08-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1cm 頁數: 1269 字數:  

內容簡介

  “佛教的哲學”是一個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無疑是作為宗教的佛教進入人類的精神生活領域的結果。方立天教授的這本《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描述了自古以來中國社會所特有的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內容,勾勒了中國佛教哲學體系,是作者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進文化產生的熱情。方立天先生在國內是老一輩的佛學家,他在諸種思潮蜂起的今天,仍然誠篤地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實實在在地運用這一思想,認真地整理中國佛教的思想發(fā)展脈絡?!吨袊鸾陶軐W要義(上、下卷)》一書正是先生傾其畢生精力而著的經典著作。本書從中國哲學史發(fā)展的脈絡來解讀、詮釋中國佛教哲學的思想,并采用問題解析體來展現(xiàn)中國佛教哲學的內容。全書通過總論、人生論、心性論、宇宙論和實踐論五篇專題論述,闡明了中國佛教哲學問題的濫觴、論辯、演變與發(fā)展的歷史軌跡,顯示了其間不同觀點之間的互動進程,總結了其哲學思維的基本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值得關注的是本書的縱向考察,始于印度的文明史開端,以佛教出現(xiàn)后的歷史為重點線索,從佛陀在世時2500年前一貫而下,直到真正的中國特色的佛教產生,中國特色的佛學理論體系的誕生與建立,在這個思想發(fā)展的長河中勾勒出了佛教哲學從西往東的廣闊歷史發(fā)展空間。同時本書理論探討廣泛全面,文風平易,觀念表達清楚明白,真正體現(xiàn)了哲學史是概念發(fā)展史這一精當的命題。

作者簡介

  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1961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后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助教、講師,1984年經國務院特批破格晉升為正教授。現(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歷任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顧問,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常務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志主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等。長期從事中國哲學、佛教與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專著有:《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佛教哲學》、《中國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fā)展史》(上下冊)等,此外發(fā)表文章250余篇。

圖書目錄

上 卷
第一編 總 論
小 引
第一章 中國佛教哲學的形成
第一節(jié) 中國佛教哲學的界說 4)
第二節(jié) 中國佛教哲學形成的途徑 9)
一、翻譯經典 9)
二、講習經義 13)
三、編撰佛典 16)
四、判教創(chuàng)宗 19)
第三節(jié) 中國佛教哲學形成的根源 20)
一、地理環(huán)境 23)
二、自然經濟 23)
三、政治結構 25)
四、文化環(huán)境 27)
第二章 中國佛教哲學的歷史演變 32)
第一節(jié) “格義”式哲學的產生 32)
第二節(jié) 玄學化哲學的流行 37)
第三節(jié) 學派哲學的興起 42)
第四節(jié) 宗派哲學的繁榮 46)
第五節(jié) 心性哲學的合流 50)
小結 53)
第三章 中國佛教哲學的思想體系 55)
第一節(jié) 中國佛教哲學體系的思想元素 55)
一、人生論哲學 56)
 二、宇宙論哲學 58)
 三、實踐論哲學 60)
第二節(jié) 中國佛教哲學體系的多重聯(lián)系 61)
一、層次和核心 61)
 二、內部聯(lián)系 62)
 三、外部聯(lián)系 64)
第三節(jié) 中國佛教哲學體系的內外作用 66)
一、內部作用 67)
二、外部作用 68)
第二編 人生論
小 引 72)
第四章 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論 76)
第一節(jié) 驚世駭俗的新型人生哲學 77)
一、“實理”與“根要” 78)
 二、質疑與挑戰(zhàn) 80)
第二節(jié) 報應說的新論證 84)
一、報應的根源 84)
二、報應的方式 88)
三、報應的主體 92)
四、報應的性質 95)
第三節(jié) 輪回說的新闡發(fā) 97)
一、六道輪回與魂歸泰山 98)
 二、十界互具與刻刻輪回 102)
 三、輪回與持戒,輪回與心念 104)
 四、對儒家反輪回說的回應 106)
第四節(jié) 中國佛教因果報應論的特色 109)
一、因果報應論的哲學內涵 110)
 二、因果報應論的社會功能 111)
三、中國佛教因果報應論的思想特色 113)
第五章 中國佛教的神不滅論 117)
第一節(jié) 令人困惑的重大哲學問題 118)
一、兩個問題的對立見解 118)
二、中國佛教的一般回應 120)
三、形成分歧的深刻原因 122)
第二節(jié) 神滅與神不滅的論爭 122)
一、論爭的開展 123)
二、論爭的激化 124)
三、論爭的高潮 127)
第三節(jié) “神”的意蘊與神不滅的論證 130)
一、“神”的多重意蘊 130)
二、神不滅的系統(tǒng)論證 133)
第四節(jié) 佛教神不滅論與中國固有思想文化 139)
第六章 中國佛教涅觀念的演變與發(fā)展 (148)
第一節(jié) 印度佛教涅?學說略述 149)
一、部派佛教的兩種涅NC862說 149)
二、中觀學派的涅NC862與世間無差別論 150)
 三、《大般涅NC862經》的涅NC862四德說 151)
四、唯識學派的涅NC862即真如離障說 152)
第二節(jié) 漢、魏、晉時代的涅?思想 154)
第三節(jié) 南北朝的涅?師說 158)
第四節(jié) 隋唐佛教宗派的涅?論 160)
第七章 中國佛教對于“佛”的涵義的轉換與拓展 164)
第一節(jié) 印度佛教佛身論略述 164)
一、從一身說到多身說 165)
 二、從一佛說到多佛說 168)
第二節(jié) 中國佛教對于“佛”的涵義的中國化詮釋 169)
一、體道者是佛 170)
二、“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171)
三、佛是人格神 172)
 四、“法即佛”和“理者是佛” 172)
 五、天臺宗的“六即佛”說 174)
 六、禪宗的“如何是佛”說 177)
第三節(jié) 中國佛教對于佛身的創(chuàng)造性闡述 184)
一、隋唐前的法身觀 184)
 二、《大乘起信論》的三身理論 188)
三、天臺、華嚴、凈土、禪諸宗的佛身說 190)
第八章 中國佛教凈土觀念的類別與轉型 199)
第一節(jié) 印度佛教凈土說略述 199)
第二節(jié) 彌勒凈土信仰的興衰 203)
第三節(jié) 彌陀凈土思想的歧解 205)
第四節(jié) 唯心凈土觀念的流傳 210)
第五節(jié) 人間凈土思想的倡導 213)
第三編 心性論
小 引 220)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論思想概述 228)
第一節(jié) 小乘佛教的心性說 229)
一、心識說 229)
二、心性染凈說 233)
第二節(jié) 大乘佛教如來藏系的“一性皆成”說 238)
一、菩提心 240)
二、如來藏 241)
 三、佛性 245)
第三節(jié)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五性各別”說 252)
一、種性與阿賴耶識種子 253)
二、五種性說 256)
第四節(jié) 如來藏說與阿賴耶識說的調和 261)
第十章 中國佛教心性論哲學范疇網絡 267)
第一節(jié) “心”范疇的展開與關聯(lián) 268)
第二節(jié) “性”范疇的展開與關聯(lián) 273)
第三節(jié) 合論 278)
第十一章 南北朝時代佛教三大心性論思潮 284)
第一節(jié) 佛性學說的探索與分歧 284)
一、佛性的意義 285)
 二、佛性的有無 290)
三、佛性的本有始有 291)
第二節(jié) 關于阿賴耶識的歧解與爭論 294)
一、阿賴耶識真妄辨 295)
 二、阿賴耶識與佛性 296)
第三節(jié) 真心本覺的提出與闡揚 298)
第十二章 天臺宗的性具善惡說 304)
第一節(jié) 三法無差 305)
一、心無差 305)
二、眾生無差 307)
 三、佛無差 307)
第二節(jié) 三因佛性 308)
第三節(jié) 相對種與同類種 310)
第四節(jié) 性具善惡 312)
一、善性惡性本具不斷 313)
 二、“性具之功,功在性惡” 315)
三、貪欲即是道 316)
四、理毒性毒之爭 318)
第五節(jié) 無情有性 320)
第十三章 華嚴宗的自性清凈圓明說 327)
第一節(jié) 明佛種性 328)
第二節(jié) 自性清凈圓明 332)
第三節(jié) 無住心體 335)
第四節(jié) 真心即性 339)
第五節(jié) 自心為不動智 342)
第十四章 三論、唯識和密諸宗的心性論 345)
第一節(jié) 三論宗的中道佛性論 345)
一、對以往佛性論的總結和批判 346)
 二、中道佛性論的提出與開展 349)
第二節(jié) 法相唯識宗的一分無性說 354)
一、三類闡提 354)
 二、理佛性與行佛性 357)
第三節(jié) 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實際說 361)
一、三界無二無別 361)
 二、本不生即心實際 362)
 三、心自覺心 364)
第十五章 禪宗的理論要旨與慧能前禪師的心性思想 366)
第一節(jié) 禪宗的理論要旨——心性論 366)
第二節(jié) 達摩、慧可、僧璨的真性與自覺說 370)
一、同一真性與安心法門 371)
 二、自覺圣智與是心是佛 373)
 三、一心不生與任性合道 375)
第三節(jié) 道信和弘忍的念佛心與本真心思想 377)
一、心心念佛與念佛凈心 377)
 二、明凈心與念佛心 379)
三、自心與本真心 383)[ZK)]
第四節(jié) 牛頭法融的無心與忘情說 387)
一、“無心”合“道” 388)
二、喪己忘情 392)
三、無情有性 393)
第五節(jié) 神秀的染凈二心說 395)
第十六章 慧能《壇經》的性凈自悟說 400)
第一節(jié) 心、自心、本心與自本心 402)
第二節(jié) 性、自性、本性與自本性 405)
一、《壇經》“自性”概念的性質 408)
 二、《壇經》“自性”概念的功能 409)
第三節(jié) 心地性王與心性同一 413)
第四節(jié) 自心是佛與本性頓悟 415)
第十七章 荷澤宗的靈知心體說 418)
第一節(jié) 靈知 419)
第二節(jié) 佛性與佛心 425)
第三節(jié) 禪門三宗心說 430)
第十八章 石頭宗的靈源皎潔說 437)
第一節(jié) 心靈湛圓 438)
第二節(jié) 心地自然 446)
第三節(jié) 性理歸宗 452)
第四節(jié) 無心合道 455)
第五節(jié) 無情說法 459)
第六節(jié) 一心為宗 461)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說 467)
第一節(jié) 平常心是道與觸類是道 468)
第二節(jié) 清凈本心與見聞覺知 477)
第三節(jié) 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 480)
第四節(jié) 心即是佛與無心是道 485)
第五節(jié) 有情無佛性與無情有佛性 492)
小結 497)
第二十章 臨濟宗的一念心清凈與無事是貴人說 499)
第一節(jié) 心清凈與自信心 500)
第二節(jié) 見聞覺知與全體大用 504)
第三節(jié) “無事”與“無”字 509)
第四節(jié) 菩提心與忠義心 515)
第五節(jié) 清凈心與一心法界 517)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動 522)
第一節(jié) 儒家心性思想的歷史演變 523)
第二節(jié) 學術思想重心的共同轉軌 527)
一、儒家人性論與佛教學術思想重心的轉移 527)
二、佛教心性論與儒家學術思想重心的定位 528)
第三節(jié) 自心地位的突出與心性本體的確立 529)
一、重視現(xiàn)實人心與自心地位的突出 529)
 二、真心本體說與心性本體的確立 530)
第四節(jié) 心性思想內涵的調整互補 535)
一、性善惡之辯與性有善惡論 535)
 二、生靜心知與性靜性覺 538)
三、真妄凈染與心性二元 541)
四、忘心無境與無心無著 542)
第五節(jié) 心性修養(yǎng)方式方法的吸取容攝 544)
一、“極高明而道中庸”與“平常心是道” 544)
二、盡心知性與明心見性 546)
三、情染性凈與滅情復性 547)
四、識得本心與發(fā)明本心 548)
五、頓悟與神悟 549)
六、禪定與靜坐 550)
第二十二章 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動 552)
第一節(jié) 道家對佛教心性論的影響 553)
一、道與禪 555)
 二、自然與自性 563)
 三、無為而無不為與無修而修 568)
 四、靜觀、得意忘言與禪悟 571)
第二節(jié) 佛教對道教心性論的影響 575)
一、輪回果報與形亡性存 576)
 二、萬法皆空與忘身無心 578)
 三、心生萬法與心為道體 582)
 四、明心見性與修心煉性 588)
余論一 心性論:中印佛教思想的重要同異點 595)
一、中印佛教心性思想之同 596)
二、中印佛教心性思想之異 598)
余論二 心性論:儒、道、佛三教哲學的主要契合點 602)
下 卷
第四編 宇宙論
小 引 610)
第二十三章 中國佛教的宇宙結構論 617)
第一節(jié) 宇宙圖式論 618)
一、《經律異相》的天地說 618)
 二、《法苑珠林》的三界說 622)
 三、《法界安立圖》的宇宙圖式說 626)
第二節(jié) 宇宙時間觀 634)
一、《經律異相》的三界成壞說 634)
 二、《法苑珠林》的劫量說 636)
 三、《法界安立圖》的四大千劫量說 640)
第二十四章 中國佛教的現(xiàn)象論 645)
第一節(jié) 僧肇的物不真論和物不遷論 649)
一、“假號不真”的物不真論 649)
 二、“動靜未始異”的物不遷論 658)
第二節(jié) 天臺宗的諸法即實相說 665)
一、實相的意義、內容與表述 666)
 二、諸法即實相 670)
第三節(jié) 法相唯識宗的三自性說與三類境說 678)
一、三自性說:存在的三種形態(tài) 678)
 二、三類境說:現(xiàn)象的三種類別 681)
第四節(jié) 華嚴宗的事事無礙論 684)
一、事事無礙的界說 684)
二、事事無礙論的內容 686)
 三、事事無礙論的哲學底蘊與邏輯性格 693)
 四、事事無礙論的理論基礎與中國特色 698)
第五節(jié) 鎮(zhèn)澄對僧肇《物不遷論》的批評 703)
一、性空與性住 705)
 二、法住與性住 712)
 三、性空與實性(佛性) 715)
第二十五章 中國佛教的本體論(上) 718)
第一節(jié) 印度佛教本體論略述 718)
一、本體“實有”說 719)
二、本體性空說 722)
三、本體心識說 728)
第二節(jié) 中國佛教本體論形成的本土思想背景 738)
一、中國固有本體論思想概述 738)
 二、中國佛教本體論形成的途徑 746)
第三節(jié) 氣本原說的認同與揚棄 748)
一、氣與“四大” 749)
 二、氣與因果報應及神不滅 750)
 三、氣與心 752)
第四節(jié) 道體說的牽附與會通 755)
一、以道家之“道”為佛教之“道” 755)
 二、從“道亦虛空”到“虛空為道本” 758)
 三、道體遍在與無情有佛性 759)
第五節(jié) 本無說的興起與終結 761)
一、東漢三國時代的本無思想 762)
 二、本無宗的本體思想 764)
第二十六章 中國佛教的本體論(下) 772)
第一節(jié) 法性實在論的確立與轉向 772)
一、慧遠的法性實在論 773)
 二、鳩摩羅什對法性實在論的批評 776)
 三、法性實在論的理論轉軌 778)
第二節(jié) “理”思想的拓展與演進 783)
一、中國哲學“理”范疇簡述 784)
 二、竺道生的理佛說 785)
 三、天臺宗的理具說 789)
 四、華嚴宗的理體說 794)
 五、禪宗的理事不二說 797)
第三節(jié) 心本原說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 806)
一、心本原說的提出 806)
 二、東晉時代心有無義之爭辯與心本體說之濫觴 811)
三、《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說 814)
四、地論師與攝論師關于心識本原之論辯 819)
五、天臺宗的心本說 822)
六、華嚴宗的真心本原說 829)
 七、禪宗的自心本原說 836)
第五編 實踐論
小 引 846)
第二十七章 中國佛教的倫理觀 855)
第一節(jié) 中國佛教倫理的理論基礎 857)
一、佛教倫理旨趣的根據——人生論 857)
 二、佛教倫理價值的基石——果報論 859)
 三、佛教倫理自覺的本原——心性論 864)
第二節(jié) 倫理原則與倫理德目 867)
一、三大倫理原則 867)
二、重要的倫理德目 876)
第三節(jié) 中國佛教倫理與世俗倫理 881)
一、中國佛教與儒家世俗倫理協(xié)調的方式 882)
 二、佛教倫理思想為中國世俗倫理提供的新因素 892)
第四節(jié) 中國佛教倫理的歷史作用與現(xiàn)代價值 895)
第二十八章 中國佛教的禪修論(上) 898)
第一節(jié) 禪·禪定·禪悟 899)
第二節(jié) 漢晉禪學 904)
一、禪法的傳入 904)
二、東晉十六國時代禪法的多元融合 906)
第三節(jié) 南北朝禪學 915)
一、北朝禪學的五系 915)
二、南朝禪學的重鎮(zhèn) 927)
三、南北朝禪學的基本特點 933)
第四節(jié) 天臺宗的圓頓止觀法門 935)
一、止觀的涵義與類別 935)
二、圓頓止觀法門 937)
第二十九章 中國佛教的禪修論(下) 949)
第一節(jié) 道信和弘忍的東山法門 949)
一、道信的“念佛即是念心”說 950)
 二、從道信的“守一”到弘忍的“守心” 952)
第二節(jié) 南頓北漸 955)
一、晉宋之際的頓漸分野 957)
 二、神秀一系:重漸修漸悟 959)
 三、慧能和神會:主頓悟漸修 963)
 四、洪州、石頭二宗和五家:倡無修頓悟 972)
五、南頓北漸的異同 982)
第三節(jié) 如來禪與祖師禪 984)
一、何謂如來禪 985)
 二、何謂祖師禪 995)
 三、如來禪與祖師禪的禪法區(qū)別 999)
 四、如來禪與祖師禪的歷史界限 1004)
 五、祖師禪提出的思想背景及其流傳的文化意義 1009)
第四節(jié) 文字禪、看話禪與默照禪 1011)
一、繞路說禪的文字禪 1012)
 二、參究話頭的看話禪 1015)
 三、守默觀照的默照禪 1018)
第五節(jié) 念佛禪 1022)
第三十章 中國佛教的直覺論 1031)
第一節(jié) 中國佛教直覺思維重要詞語的界說 1032)
一、觀 1032)
 二、照 1033)
三、證 1034)
四、悟 1034)
第二節(jié) 中國佛教直覺思維的歷史演變 1036)
一、漢魏西晉的禪觀與般若直觀 1036)
 二、東晉南北朝禪觀與空觀相融合的直觀方式 1039)
三、隋唐以來中國佛教諸宗的直覺方式 1046)
第三節(jié) 中國佛教直覺思維的主要特點 1071)
第三十一章 中國佛教的語言觀 1073)
第一節(jié) 印度佛教語言觀略述 1074)
第二節(jié) 中國儒家、道家、玄學家的語言觀略述 1089)
一、儒家重社會功能的語言觀 1089)
二、道家語言觀的四要點 1092)
三、魏晉玄學家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說 1095)
第三節(jié) 禪宗前中國佛教語言觀要略 1097)
一、譯經、轉讀、唱導涉及的語言觀 1097)
 二、東晉時代著名佛教學者的語言觀 1101)
 三、天臺、三論、凈土諸宗的語言觀 1104)
第四節(jié) 禪宗的“不立文字”語言觀 1114)
一、重在不執(zhí)文字的“不立文字”說 1115)
二、不立文字原則下的“不離文字”說 1132)
第三十二章 中國佛教的真理觀 1145)
第一節(jié) 印度佛教真理觀概述 1146)
一、〖JP2〗早期佛教的四諦和三法印說 1146)
 二、部派佛教的二諦說 1148)
 三、大乘佛教的實相說 1150)
第二節(jié) 鳩摩羅什、僧肇和竺道生在中國佛教真理觀上的奠基性作用 1154)
第三節(jié) 三論師系與成論師系在二諦問題上的歧異 1158)
 一、二諦意義 1159)
 二、二諦內容 1161)
 三、二諦體性 1163)
第四節(jié) 吉藏的破邪顯正說與四重二諦說 1170)
一、重在無所得的破邪顯正說 1170)
 二、意在言亡慮絕的四重二諦說 1175)
第五節(jié) 智NFDA5的七種二諦說與三諦圓融說 1179)
一、與判教相結合的七種二諦說 1179
二、三諦圓融說與中道佛性化 1182)
第六節(jié) 窺基的四重二諦說 1196)
小結 1199)[BG)W]
結語 1203)
征引與參考書目 1225)
主要人名索引 1247)
后記 1266)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