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中心情節(jié)是鋪敘艾虎、徐良、韓天錦、盧珍、白蕓生五位“小義士”的英雄事跡。在一系列除暴安良、扶危濟困的俠義行為中,艾虎的勇猛爽直、徐良的狡黠多智、韓天錦的質樸魯莽、盧珍的穩(wěn)重風趣、白蕓生的文雅瀟灑,均躍然紙上;其性格或有父輩的某些特征,但因年齡、經歷不則而往往獨具特色。本書的主旨與正傳一致:贊頌清官的忠君愛民,彰顯義士的俠肝義膽,其間顯露出的歷史局限,在當代讀者看來,不言自明,因為超越歷史畢竟是艱難的,對一部通俗文學作品而言,尤其如此;其間寄寓的希冀與向往,當代讀者確實應細細體會,因為那里凝聚了多少朝代多少下層民眾的意愿。某些研究者執(zhí)著于抨擊古代民間盛行的清官意識,卻疏于深入體味當時下層民眾身處絕境中的心態(tài);以因時代的變遷而具有深刻,嘲諷古代下層民眾心理掙扎的脆弱。要之,以民主體制下的超然,俯視帝制下的痛苦,未免殘酷,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信,指示當代讀者勿入思想的迷途,則未免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