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典當不僅包含有人們通常所理解的茶書文獻即茶之典籍,亦當寫入茶之典故及茶之典藏,否則無從談起“茶典”二字。雖說三“典”之意都不同,但當你要將其三者涇渭分明地分割開來卻是很難,三者本身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態(tài)勢。若要強自指出此是典籍、彼是典藏、另外的是典故,則勢必難以做到。例如茶圣陸羽的《顧渚山記》就既可歸為典籍之類,但因其中所講皆是茶中典故,所以又何嘗不可歸之于典故呢?再有,我們說曲,著眼點均是曲中之辭文,因而也將其歸作典籍一類,然若從曲牌所看,它與音樂又息息相關,是可藏之藝術品,又何嘗不可說是典藏一類呢?三者相融該是事實,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茶文化的“典”說得清楚明了,讓人們于其間漫步,采擷一二枝花?!〔枋且讽?,為的就是從飲茶中得出生活之味,得出人生之味。而要品好中國茶,體會中國茶之意蘊內涵及其中三昧,又非得對茶之典籍、典故、典藏稍知一二不可。東坡戲稱茶為“葉嘉君”,此君本性潔,所交摯友俱為精心挑選,知己更是不可多得,那么,還是讓我們打開中華厚實的茶文化寶庫,倘佯其間,以求成為葉嘉摯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