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爾特(Rickert.Heinrich)1863年5月 25日生于但澤(今波蘭格旦斯克),1888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891年成為弗賴堡大學的講師,1896年升任教授。李凱爾特是新康德主義弗賴堡學派后期最主要的代表。弗賴堡學派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以弗賴堡大學為活動中心而得名。弗賴堡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文德爾班,他提出的價值哲學以及與之相關的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對立的觀點為該學派的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李凱爾特是文德爾班的學生,李凱爾特繼承了文德爾班的基本觀點,進一步作了較具體的論述,并大大加以發(fā)展,使新康德主義歷史哲學理論達到其完成形態(tài)。1916年李凱爾特赴海德堡大學繼任文德爾班的教授職務,并成為弗賴堡學派的領袖,直至1936年7月28日病逝。主要著作有《先驗哲學導論·認識的對象》(1892)、《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1892-1902)、《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1899)、《歷史哲學問題》(1905)、《人生哲學》(1920)、《哲學體系》(1921)、《康德:現代文化哲學家》(1924)、《胃詞邏輯和本體論問題》(1930)等。其中前三部著作中,李凱爾特對自己的歷史哲學觀點作了最充分的表述。李凱爾特的歷史哲學理論和歷史研究方法不僅在德國廣為流傳,并對當時和以后的西方史學和哲學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甚至在目前他的觀點也沒有失去其影響。因為西方的社會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以及歷史邏輯學家仍在重復李凱爾特的基本原理,盡管他們對其中某些提法作了某種改動,但都這樣那樣地保留了李凱爾特關于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在方法上存在著原則區(qū)別,關于不可能確定歷史過程的規(guī)律、關于這樣的規(guī)律并不存在等等基本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