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內容提要
前論 朱子早年思想的發(fā)展
第一章 朱子與三君子
一、以儒名家
二、出入經傳
三、泛濫釋老
四、歸本伊洛
第二章 朱子與李延平
一、道南之傳
二、體驗未發(fā)
三、灑落氣象
四、境界與本體
五、涵養(yǎng)與窮理
六、理一分殊
本論一 理氣論
第三章 理氣先后
一、太極解義
二、太極之辯
三、理氣在氣先
四、晚年定論
第四章 理氣動靜
一、理乘氣動
二、性情動靜
第五章 理一分殊
一、月鈍 萬川
二、一實萬分
三、理一分殊
四、萬物一理
第六章 理氣同異
一、理氣同異
二、理有偏全
三、氣異理異
四、枯槁和性
小結
本論二 心性論
第七章 已發(fā)未發(fā)
一、道南指訣
二、丙戌之悟
三、湖湘之行
四、己丑之悟
五、《知言疑義>
第八章 性之諸說
一、天命之性
二、氣質
三、天命與氣質
四、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
五、性與情
第九章 心之諸說
一、心與知覺
二、心為主宰
三、心體虛明
四、心與理(性)
五、人心道心
第十章 心說之辯
一、寂感
二、操舍
三、真妄
四、心體
第十一章 心統(tǒng)性情
小結
本論三 格物致知論
第十二章 格物與致知
一、延平淵源
二、辨斥雜學
三、草成
四、<大學章句》
五、格物
六、致知
第十三章 格物與窮理
一、格物與窮理
二、積累和貫通
三、推類
第十四章 知與行
一、致知與力行
二、真知與樂行
三、致知與涵養(yǎng)
小結
后論 朱陸之辯
第十五章 鵝湖之前
第十六章 朱陸之爭
一、乾淳之際
二、鵝湖之集
三、鉛山之晤
四、南康再會
五、曹表前后
六、論陸之弊
七、鳴鼓攻擊
八、無極之辯
九、蓋棺論定
第十七章 朱陸異同
一、尊德性與道問學
二、性即理與心即理
三、格物與明心
小結
附錄
評陳來的《朱熹哲學研究》
新版后記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