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彼得將會見上流社會的女士們。彼得在科本布留格同選帝侯夫人們的會見是應她們的要求舉行的。彼得起初表現(xiàn)得很靦腆。有一大群人在城堡旁等候他。彼得為了不引人注目,從后門入,但他一見到選帝侯夫人們就靦腆起來,用手遮住臉,反復地說:“我不懂,我不懂”。不過接著沙皇就習慣起來,關上門,讓大家按俄國方式飲酒,一飲而盡,并親手把一杯杯酒賞給別人。彼得的思維敏捷、判斷準確、真誠快活和和藹友善,使所有的人感到驚訝。俄國的舞蹈和俄國習俗都使主人們喜歡,而主人們最喜歡的是客人本身,他“很活潑,健談”,他的特點是“態(tài)度自然,毫不拘束”。彼得很樂意回答選帝侯夫人們提出的問題。他說:他不喜歡打獵,但是非常喜歡煙火,不很重視音樂,但是最尊敬勞動,并把自己的長滿老趼的雙手展示給選帝侯夫人們。關于彼得,選帝侯的母親索菲婭·甘諾韋爾斯卡婭寫道:“他思維很敏捷,他的判斷迅速而公正。他的面孔很漂亮,身材勻稱挺秀。這個人絕對不一般,如果沒有見到他,就不可能完全地描寫。他,甚至不可能形成對他的概念。他有一顆非常善良的心和最高貴的感情”。但是外表過分修飾的選帝侯母親沒有掩飾“彼得的不良教養(yǎng)”。他不善于在席間保持自己應有的風度,餐巾使他不知所措,他寧可要盛滿水的高水罐。他快活起來時,抓住小公主的兩只耳朵提起她,兩次吻了她,并弄皺了她的頭發(fā)上的花結。同選帝侯夫人們跳舞時,他接受了鯨須制成的護肋緊身衣,并對于“德國夫人有驚人的硬骨頭”表示驚奇。但是彼得對宮廷禮節(jié)的無知沒有妨礙選帝侯母親公正地評價他的心靈和智力:“他的個性:完全是他的國家的個性。如果他獲得較好的教養(yǎng),他就會是個卓越的人,因為他有許多優(yōu)點和無窮的天生的智慧”。實際上,如布伊諾索夫之類的任何一個舊式大貴族,由于他剪掉胡子,呻吟著、喘息著、叨嘮著、穿上外國狹外衣,難道他的思想方式、本性、習慣、就改變了嗎?絲毫也沒改變。彼得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沒能“清除小麥中的雜草”。他使俄羅斯歐化,推行了那些對其進一步發(fā)展和鞏固所不必要的東西以及徒勞無益和異己的東西,這就引起了合理的疑惑和不滿。難怪A.K.托爾斯泰在其詼諧的《俄國史》中這樣地寫到彼得,寫到他的出國旅行:從那里回來后,他把我們的胡子刮得光光,而到圣誕節(jié),這可真怪,他把人們打扮成了荷蘭人。彼得用外國東西污染了俄羅斯的日常生活和俄語,他給子孫后代留下了難題。外國服裝、“溫文爾雅”和各種“外語”:荷蘭語、法語、德語在社會上層中風行,以致羅蒙諾索夫、特列季亞科夫斯基①、蘇馬羅科夫②和普希金必須從事純潔俄語的事業(y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