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教育文化學是大科學時代的教育科學
第一節(jié) 人類思想的劇變和傳統教育科學的局限
一、20世紀人類思想領域的劇變
二、19世紀前科學精神傳統下教育科學研究的局限
第二節(jié) 20世紀科學觀念的變革和教育文化學
一、20世紀科學觀念的變革
二、教育文化學研究的必然性
第三節(jié) 教育文化學的研究道路
一、教育文化學借鑒了教育研究的新范式
二、教育文化學吸收了文化哲學的最新成就
三、教育文化學研究應走世界化和民族化并重的道路
第二章 人口·生產力·文化·教育系統綜合
第一節(jié) 考察人口問題的視野與立足點
一、實現考察人口問題視角的轉換
二、確立考察人口問題的立足點
第二節(jié) 人口·生產力·文化·教育的互動結構及其機制
一、結構圖式
二、教育與人口、生產力、文化的關系及其發(fā)揮功能的機制
第三節(jié) 系統綜合:在對立統一中追求良性循環(huán)
一、發(fā)展中國家長期受到人口問題的困擾
二、重視人口、生產力、文化、教育的良性循環(huán)
三、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長的重要方式
第三章 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協調發(fā)展
第一節(jié) 綜合國力競爭的實質
第二節(jié) 改革的整體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協調發(fā)展
一、整體協調發(fā)展是改革必須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
二、整體、協調發(fā)展模式
三、學會運用文化手段
第三節(jié) 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習俗文化與教育改革
一、政治文化與教育改革
二、制度文化與教育改革
三、習俗文化與教育改革
第四章 科學·文化·人生·教育四位一體
第一節(jié) 當代教育面臨雙重挑戰(zhàn)
一、從“智能中心”轉向個性全面發(fā)展是各國的共同呼吁
二、教育的文化學視野與整體性教育探微
第二節(jié) 唯理性教育文化模式的局限及其超越
一、唯理性教育文化模式的局限--反情感、貶直覺
二、唯理性教育文化模式的超越--創(chuàng)造思維的互補結構與認識系統的張力
第三節(jié) 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教育的對立與合流
一、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輔相成
二、個性發(fā)展與人文精神和學校教育改革
第四節(jié) 科學·文化·人生·教育四位一體--整體性教育模式
一、科學與人們的價值觀念“
二、科學與人類各種文化活動及其成果的價值
三、主體性與文化心理結構
四、價值形成力與文化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與教育
五、人生意義、自我超越與教育
第五節(jié) 教育的整體性與實施整體性教育
一、教育整體性的多維視野
二、實施整體性教育既要面向未來,又要面對現實
三、實施整體性教育與系統決策
第五章 民族文化心理結構
第一節(jié) 文化心理結構概述
一、文化心理結構研究的理論背景
二、文化心理結構的構成
第二節(jié) 文化心理結構的基本特征
一、整體性
二、轉換性
三、自我調節(jié)性
第三節(jié) 文化心理結構的產生與發(fā)展
一、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fā)展論”
二、皮亞杰的“圖式學說”
三、當代文化哲學的發(fā)生、發(fā)展觀
第四節(jié) 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特性
一、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表層特性
二、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深層特性
第六章 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與傳統教育
第一節(jié) 中華民族傳統價值取向與傳統教育
一、“家族至上,家外有家”的價值取向及其對傳統教育的影響
二、“唯古是法,以老為寶”的價值取向及其對傳統教育的影響
三、“官為本位,讀書做官”的價值取向及其對傳統教育的影響
第二節(jié) 中華民族傳統思維方式與傳統教育
一、重視社會人倫,以人為中心的致思傾向對傳統教育的影響
二、強調一而排斥多的思維特征對傳統教育的影響
三、崇尚直覺思維方式對傳統教育的影響
第三節(jié) 中華民族精神與傳統教育
一、“參與”--中華民族對待自然的基本精神及其對傳統教育的影響
二、“和”--中華民族對待社會與人的基本精神及其對傳統教育的影響
第七章 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與現代教育
第八章 東西方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比較與教育
第九章 亞文化結構與功能
第十章 亞文化與教育的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 通俗文化的結構和功能
第十二章 通俗文化與教育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 文化·傳播·教育
第十四章 學校課程--教育文化(一)
第十五章 人際交往--教育文化(二)
第十六章 大眾傳播--教育文化(三)
補遺與超越--21世紀教育文化發(fā)展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