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從東到西橫亙著一道氣勢宏偉的“大墻”。它跨群山、越峻嶺、穿草原、過大漠,宛如一條巨龍,騰翔在中國的北方。它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長城作為世界建筑奇跡之一,已載入世界文明的史冊。它的坍塌與重修,記載了中國兩千年以來歷代王朝的興衰,標明歷史的演進。在主要依靠步兵和騎兵征戰(zhàn)的時代,寬厚的城墻和堅固的關隘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防御作用。長城就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一種防御工程。長城最早的筑城史,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前770-前256)。彼時“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各諸侯國為抵御別國侵略,各自筑起漫長的城墻。此時的長城,還各自獨立,互不連貫。到了秦(前221-前206)統(tǒng)一后,秦始皇將秦、趙、燕三國的北部城墻連綴起來修繕增筑,綿延5000多公里,建成了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長城。此后歷代皆有增建,其中以漢朝(前206-公元220)和明朝(1368-1644)最為浩大?,F今見到的多為明長城。明代長城的存留部分東自河北省山海關,西至甘肅省嘉峪關,全長6300多公里,因保存較為完好,可以讓人們充分領略其雄偉氣魄。長城以漫長的城墻將成百座的雄關和上萬座的墩臺連綴一體,以其獨特的建筑形式擔負著昔日御敵和守望的重任。城墻,是萬里長城的主體工程,墻體隨山勢而筑,千變萬化。明長城的城墻平均高10米,寬約5米,可容五馬并騎。墻上開有垛口,用于了望和射擊敵人。城墻每隔一段即有一個堡壘式建筑,高的叫敵樓,用于守望和住宿;低的叫墻臺,是放哨的地方。城墻上還連續(xù)設置一些獨立的高臺,稱為烽火臺。如遇敵情,就以白天燃煙,夜間放火來傳遞軍情。關塞隘口,是平時出入長城的要道,也是重點防守的據點;城堡障堠分布在長城內外,用以駐兵防守。萬里長城上有著名關隘數十座,關關雄奇壯觀,景色迥異。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長城由燕山山脈從北向南飛身而下,直搗渤海,形成“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入海處即是著名的長城東端點——“老龍頭”。此關山海相連,關城居中,呈四方形,挾兩側的墩堡、關隘沉穩(wěn)拱立,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俯臥于北京西北50多公里處的燕山峽谷之中的,是京郊著名風景勝地居庸關。此關于明代修建,由兩山夾峙其間。關城內遺有雕刻精美的云臺。關溝中清溪縈繞,四周層巒疊嶂,以“居庸疊翠”躋身燕京八景。明長城的最西端嘉峪關,位于甘肅省西部,是現存的長城關城中最完整的一處。關城形制宏偉,高大巍峨,坐落在一片廣漠空曠的塞外天地之中,冷峻而神秘,有“長城主宰”之譽。隨著時間的推移,昔日烽煙散盡,長城已經逐漸化為一道歷史的風景供后人憑吊和玩味。今日,來者更多地驚訝于它所表現出的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當我們站在長城之巔俯望山川時,它與綿綿群山與茫茫大漠一起震動我們的心魄,令人嘆為觀止。中國有句俗諺:“不到長城非好漢?!毕M澜缟厦恳晃粺釔勐糜蔚呐笥讯寄軌蛴袡C會來到中國,親眼看一看他們心目中不可思議的奇跡——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