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是名人的搖籃。許多名人誕生在名城,成長在名城,創(chuàng)業(yè)在名城。他們是名城的優(yōu)秀兒女。名城是名人的薈萃之地。許多名人到名城探訪。到名城參觀,到名城學習,到名城旅游。他們是名城的佳賓貴客。名城與名人,相得益彰。名人寫名城,從他們各自的視角,寫出了名城的特點、亮點,寫出了名城之所以令人流連忘返的秘密。我們匯集名人寫名城的文字,主要是散文,讓讀者從各方面了解名城,從而熱愛名城,同時還可以從美文中得到藝術的享受。為了便于了解名城,作者輯集了不少名城的照片,力爭圖文并茂,以使讀者賞心悅目。揚州在歷史上最闊氣的時代大約要數(shù)隋唐,隋煬帝興師動眾地跑到揚州來看瓊花,蓋迷樓,最后就死在這里,其人固然很有些荒唐,而揚州的魅力卻也因此得到一次力度很強的證明。唐朝的詩人們一有機會就往揚州跑,李白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賦詩一首,有“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之句,在中國簡直家喻戶曉,揚州人揪住這句話不放,每年春天搞“煙花三月旅游節(jié)”,迎來海內外大批游客;另一位唐代詩人徐凝替揚州吹噓,說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月亮是揚州的圓;再加上在揚州留下許多浪漫故事的大詩人杜牧曾在詩里問“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于是揚州人也揪住不放,在秋天舉辦“二分明月文化節(jié)”,又迎來了大批游客和投資者。揚州的另一華彩段落在清代上中葉,財大氣粗的鹽商們在這里大發(fā)其財,修建豪宅園林,講究飲食休閑,同時也資助文化藝術事業(yè),推動學術研究,揚州再次成為一座明星城市。揚州八怪、揚州學派與此都不無關系?,F(xiàn)在人們喜歡說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那時的揚州卻是經濟搭臺文化唱戲——這個模式真是既占老又前衛(wèi),令人神往不已。揚州歷史上屢經興衰,大起大落時有發(fā)生,例如南宋時的揚州,在兵火之后,已是“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四顧蕭條,寒水自碧”了;又如到二十世紀上半葉,揚州又一次大大地衰落了——當年的文章中幾乎全都提到這一點,連揚州人朱自清也都不無感慨地談及——她尚存的魅力多半是歷史光輝的回光返照,或如洪為法先生所說,“揚州過去畢竟是一繁華之地,雖已走向衰落之路,便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其舊架子還在”。本書專取二十世紀關于揚州的散文游記,于是其前一半就不免有點揚其所短的樣子。但這正是歷史,是沒有辦法而且發(fā)人深思的事情。幸而揚州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在上世紀的最后二十年里,逐步展示出她新的輝煌,這一座資格很老的歷史名城正處在偉大的復興之中,即使是單就她的外在景觀來說也是如此。考慮到這一切未必為廣大的讀者所熟悉,所以我們也選取了若干文章;可惜限于篇幅,未能暢所欲選。要了解揚州最好的途徑有二,一是多讀關于揚州的詩詞和文章,一是親自到揚州壯游一番。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此之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