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特性
1.1 原子核的組成
原子的中心——原子核中子的發(fā)現(xiàn)核素圖
1.2 原子核的大小(半徑)
核半徑定義 核電荷和核物質分布
1.3 原子核的結合能和半經驗公式
原子核的結合能液滴模型和質量(或結合能)半經驗公式
質量半經驗公式的改進
1.4 原子核的自旋和統(tǒng)計性
核的自旋 核的統(tǒng)計性
1.5 原子核的磁矩
核子的磁矩核的磁矩核磁矩的測量——核磁共振法
磁超精細相互作用引起核能級的分裂
1.6 原子核的電四極矩
核的電矩電四極矩和核的形狀
電四極超精細相互作用引起核能級的分裂
1.7 原子核的宇稱
空間反演與宇稱 核的宇稱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1A 核子夸克結構和EMC效應一
習題
第二章 原子核結構
2.1 核力
核力的主要性質 核力的介子理論 核力的夸克模型
2.2 費米氣體模型
模型的基本思想 費米能級 對稱能的表示式
2.3 原子核的殼層模型
殼層模型提出的背景幻數(shù)存在得到支持自旋一軌道耦合項
2.4 殼層模型的應用和改進
對核基態(tài)自旋和宇稱的解釋 對核低激發(fā)態(tài)自旋和宇稱的解釋
對核的基態(tài)磁矩的預告 對核的基態(tài)電四極矩的預告
殼層模型的進一步改進
2.5 原子核的集體模型
核的永久變形和描述核的轉動 核的振動
結語
附錄2A 高自旋超變形核
習題
第三章 原子核衰變
3.1 放射性衰變基本規(guī)律
指數(shù)衰變律 半衰期和平均壽命 放射性強度
半衰期測量 級聯(lián)衰變規(guī)律同位素生產
3.2 a衰變
a衰變的能量條件 a衰變的機制和半衰期
a衰變能與核能級圖a衰變分支比和分衰變常數(shù)附注
3.3 B衰變
B衰變的能量條件 B衰變連續(xù)譜和中微子假說
中微子存在的實驗證明躍遷分類和選擇定則附注
3.4 7衰變
一般性質 躍遷分類與躍遷幾率的數(shù)量級估計 選擇定則
內轉換電子 同質異能躍遷
3.5 穆斯堡爾效應
核反沖對7共振吸收的影響穆斯堡爾效應的發(fā)現(xiàn)應用舉例
結語
附錄3A 幾種罕見的衰變模式
習題
第四章 原子核反應
4.1 核反應概述
幾個著名的核反應 核反應分類 反應道和守恒定律
4.2 Q方程及其應用
反應能 Q方程 Q方程應用舉例
L系和c系中出射角的轉換
4.3 核反應截面和產額
核反應截面 核反應產額 微分截面、分截面和總截面
激發(fā)曲線和能譜L系和c系中微分截面的轉換
4.4 細致平衡原理
正、逆過程截面間關系 能量匹配 角度匹配
4.5 光學模型
核反應過程的三階段圖像光學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復數(shù)勢
平均截面計算
4.6 復合核模型
復合核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實驗驗證 復合核衰變的基本特征
復合核共振能級 能級寬度和壽命 單能級共振公式
結語
附錄4A 巨共振
附錄4B重離子核反應簡介
習題
第五章 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
5.1 重帶電粒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載能重帶電粒子在物質中的能量損失 重帶電粒子的射程
5.2 p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電子的能量損失 B射程電子的散射
正電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5.3 y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光電效應 康普頓效應電子對效應 y射線的吸收
5.4 中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中子核反應 核反沖核裂變中子活化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習題一
第六章 核輻射探測器
6.1 氣體探測器
核輻射引起氣體的電離電離室正比計數(shù)管 G—M計數(shù)管
6.2 閃爍探測器
閃爍體 光電倍增管閃爍計數(shù)器
6.3 半導體探測器
金硅面壘半導體探測器 高純鍺半導體探測器
6.4 徑跡探測器
原子核乳膠 威爾遜云室氣泡室固體徑跡探測器
6.5 中子探測器
氣體中子探測器 閃爍中子探測器
6.6 新型低能粒子探測器——微通道板
6.7 核輻射量度
輻射強度 能譜 輻射劑量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習題
第七章 粒子加速器
第八章 原子能的利用
第九章 核技術應用
第十章 例子物理淺說習題答案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