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嚴重危害人類健康,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我國1991年對15歲以上94萬人群抽樣普查,高血壓標化患病率為11.26%,與1979-1980年相比,10年間患病率增加25%。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預測,至2020年,非傳染性疾病將占我國人口死亡原因的首位。20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初,我國對南北不同地區(qū)的10余個人群進行心血管病發(fā)病、死亡和危險因素監(jiān)測,也證明血壓升高是我國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高血壓病因復雜,發(fā)展過程長,發(fā)病機制涉及體內多個系統(tǒng)。歷經研究已逾一個世紀,迄未闡明。近30年高血壓的臨床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許多隨機臨床試驗已證明降壓治療可減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終末期腎衰竭,包括糖尿病及糖尿病腎病。血壓控制得越嚴格效果越好?;A研究也已達到分子和基因水平,這大大促進了抗高血壓藥物的研制和臨床應用。目前比較幾種降壓藥物,探索是否尚有獨立于降壓之外作用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之中。高血壓常與脂質代謝異常,胰島素抗性等并存。左室肥厚、動脈硬化、腎超濾等也可見于高血壓病人的正常血壓子女,早期識別這些高危人群也是很重要的。當前,血管生物學日益成為高血壓的重要組成部分,改善內皮功能已成為治療目標,研究者正積極尋找以上種種改變與基因改變的關系。針對上述形勢,為加強高血壓防治工作的力度,提高廣大群眾對高血壓的重視,1998年衛(wèi)生部將每年的10月8日定為“高血壓日”。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與中國高血壓聯(lián)盟共同發(fā)起編寫了這樣一本內容全面、系統(tǒng)并能反映有關高血壓科研、教學和臨床工作水平的專著以滿足臨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本書各章節(jié)均分別邀請國內基礎醫(yī)學、預防醫(yī)學、心血管、腎臟、神經、心理、內分泌、外科等學有專長、經驗豐富的專家撰寫,同時,也吸收了一批在科研第一線掌握最新成就和進展的年輕學者參加。本書內容豐富,總計7篇,約200萬字。包括對高血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血壓的生理學基礎、高血壓發(fā)病機制等基本理論、高血壓動物模型、高血壓流行病學、高血壓腦血管病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生理學機制、臨床治療學、藥物學、預防醫(yī)學等方面。此外,為適應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從單純生物醫(yī)學模式轉變?yōu)樯?、心理、社會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模式,本書專辟一篇“心理應激、人格特征、心理行為治療與高血壓病”,由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李心天等撰寫。有些重要的進展,如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血管重塑、血管反應性等均有專文論述。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圍繞高血壓的防治所進行的大規(guī)模臨床試驗的科研成果也有專文。本書主要對象是從事心血管病科學研究、教學和臨床工作者以及有關學科的研究生和進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