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俗史的研究,在我國學界一向是十分薄弱的。張采亮的《中國風俗史》出版于1902年的清末,這本中國風俗史的開山之作,幾乎雄踞了20世紀的一百年而未見來者。晚清末年,那是一個進步思潮洶涌、變革風云激蕩的偉大時代,作者雖然受到時代和史料的局限,卻已經顯示出其進化論的世界觀、樸素的唯物史觀和現代學術的思維和理念,而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但這本書畢竟只寫到明代就嘎然而止,并非一部通史。后雖有鄧子琴的《中國風俗史》遺稿問世,但其出版的時間卻到了20世紀末的1988年,且第一編已佚,給學界留下了很大的遺憾。到20世紀90年代初,嚴昌洪出版了一本《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作者下了很大功夫梳理研究中國近代的風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張采亮留下的不足,惜也非通史。其間,雖然還有各種專題的著作陸續(xù)問世,但屬于風俗通史一類的著作則一直闕如。本書的出版是對此的一大補缺。徐杰舜,1943年生于湖南零陵,祖籍浙江余姚、1965年畢業(yè)于中南民族大學,現為廣西民族學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碩士生導師,廣西民族學院民族學報編輯部主任,兼漢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并為中國都市人類學會、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民族理論學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中國民族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中國百越史研究會理事,廣西法學會民族法學研究會會長,廣西高教學會學報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美國《社會學與人類學》雜志編委,中山大學、云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兼職教授,廣西右江民族師專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代表作是《漢民族發(fā)展史》、《漢民放歷史與文化新探》、《中國民族史新編》主編《漢族民間風俗》、《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等。1993年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授予“廣西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稱號。風俗史研究所以長期處于沉寂的狀況,我想不外有兩個原因:一,寫文化史的人在學理上沒有認識到風俗的發(fā)生和嬗變是如何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的發(fā)展和進程,故而忽視對風俗及其變遷的研究;二,寫文化史的人因眼界狹窄,缺乏風俗學和風俗史的學養(yǎng),只好避而遠之。這是歷史所使然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參考了和吸收了前輩和同輩學者的合理見解,提出了這樣的一系列概念和原則:“風俗是在一定社會中,被普遍公認、積久成習的生活方式”,“被模式化了的生活方式”;而且把作為“社會人群所約定俗成的、模式化了的生活方式”的風俗,區(qū)分為(亦即限定于)生產、生活、禮儀、歲時、信仰、社會六大部類;特別是提出了:“風俗文化是每一個族群或民族、國家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區(qū)分民族、族群的主要標識之一”,“風俗史是國家、民族或族群形成、發(fā)展和變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這些問題上的立論,在學理上的闡述,使風俗學和風俗史的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不僅厘定了風俗史敘述和論列的對象,而且確立了風俗在民族、族群和國家識別上的地位,以及風俗史在歷史學、特別是在文化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