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頭語
我的比較文學之路
多元文化發(fā)展中的兩種危險及文學理論的未來
“原典性的實證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文化語境”與“變異體”以及文學的發(fā)生學
翻譯中的“相異性”與“相似性”之辯——對翻譯與文化交流關系的思考與再思考
形象學研究要注重總體性與綜合性
見證與見證人
隱形書寫:九十年代大眾文化的政治學
謝閣蘭的《碑》漢語證源
法國“如是派”對中國的理想化誤讀
日本明治維新運動與上海
從“中華”到“中國”——世界的轉變與自我認識的形成
失去儒家制衡的“個人主義”——周作人案例研究
西方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現(xiàn)代闡釋——以比較文學的闡發(fā)研究為例
闡釋學與比較文學
酒神精神的東方視域——現(xiàn)代中國語境中尼采審美主義思想的內涵與效應
船山思想的知識背景與解釋傳統(tǒng)
悲劇的沖突顯現(xiàn)形式與存在的可能性
青木正兒對中國儒學的思考——日本中國學讀書札記
錢鐘書的文學研究形態(tài)與詩話的復興
清末《求是報》中的法國形象
魯迅主張“硬譯”的文化意義
《茍子》的詮釋理論
想象:游弋于修辭與認知之間
《茶花女》漢譯本的歷時研究
“大眾”關鍵詞的梳理:以十一三十年代相關文學運動為中心
他,要去攻陷城堡——試論兩種真理觀對于個體生命的意義
作為傳記的《路德與加爾文》——在基督教人物書寫史的背景下
本卷作者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