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媒介
一、總論
二、泛音
三、泛音列的性質
四、三和弦
五、音階構成法
六、平均律
七、音階構成上的早期嘗試
八、新的建議
九、第七泛音
十、其余各音的推算
十一、音差
十二、透視
十三、展望
第三章 建筑石料的性質
一、音序
二、結合音
三、轉位
四、音程的根音
五、小三和弦
六、二度與七度;三全音
七、音程的意義
八、音程的和聲價值與旋律價值
九、傳統(tǒng)的和聲理論
十、和弦分析
十一、和弦類的分組
十二、和弦的價值
第四章 和聲
一、和弦列中的運動
二、兩部骨架
三、和聲起伏
四、和弦連接中的運動,用根音進行表示
五、包括三全音的和弦的進行
六、親屬關系——調性領域的結構
七、終止式
八、更寬廣的和聲關系,音級進行
九、轉調
十、無調性和多調性
十一、實際應用
十二、和弦外音
第五章 旋律
一、旋律的理論
二、和弦聯(lián)系
三、旋律音級進行
四、二度
五、級進進行
六、結論
第六章 分析
1.憤怒的日子(格里哥利安旋律),旋律分析
2.居依梅·德·馬受:敘事曲《我的想法》,全面分析
3.約·塞·巴赫:《f小調三部創(chuàng)意曲》和聲分析
4.理查·瓦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和聲和旋律分析
5.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鋼琴奏鳴曲》(1924),第一樂章,和聲分析
6.阿諾德·勛伯格:《鋼琴曲》作品33a(第19-29小節(jié)),和聲分析
7.保羅·欣德米特:《畫家馬蒂斯》前奏曲,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