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緒論
1.1西方經濟學的歷史發(fā)展
1.1.1西方經濟學的起源
1.1.2西方經濟學第一階段的發(fā)展
1.1.3西方經濟學發(fā)展的轉折
1.1.4西方經濟學第二階段的發(fā)展
1.2西方經濟學的現狀
1.2.1西方經濟學概況
1.2.2西方微觀經濟學內容簡介
1,2.3西方宏觀經濟學內容簡介
1.3西方經濟學的未來發(fā)展
1.3.1西方經濟學面臨的沖擊
1.3.2西方經濟學的發(fā)展前景
1.4為什么要學習西方經濟學
2.市場供求分析
2.1市場分析
2.1.1需求函數
2.1.2需求法則
2.1.3需求與需求量
2.2供給分析
2.2.1供給函數
2.2.2供給法則與勞動力的供給
2.2.3供給與供給量
2.3需求和供給的市場均衡
2.3.1市場均衡的含義
2.3.2市場均衡的形成
2.3.3蛛網波動理論
2.4供.求調整
2.4.1供.求調整的含義
2.4.2供.求調整的形式
2.5均衡的障礙
2.5.1阻礙市場均衡形成的主要因素
2.5.2最高限價分析
2.5.3最低限價分析
2.5.4其他價格管制分析
3.供求彈性分析
3.1需求彈性概述
3.1.1彈性的一般含義
3.1.2彈性分析的意義
3.2需求的價格彈性
3.2.1價格彈性的定義與公式
3.2.2影響價格彈性的因素
3.2.3價格彈性兩種形式
3.2.4價格彈性的判斷與圖示,
3.2.5價格彈性與銷售收入
3.3需求的收入彈性
3.3.1收入彈性的定義與公式
3.3.2收入彈性的判斷與圖示
3.3.3收入彈性的實踐意義
3.4需求的交叉彈性
3.4.1交叉彈性的定義與公式
3.4.2交叉彈性的判斷
3.4.3交叉彈性的圖示
3.4.4交叉彈性的實踐意義
3.5供給彈性
3.5.1供給彈性的定義與公式
3.5.2影響供給彈性的因素
3.5.3供給彈性的判斷與圖示
4.消費理論
4.1效用分析
4.1.1效用理論概述
4.1.2基數效用與效用函數
4.1.3序數效用
4.1.4邊際效用與邊際分析
4.2消費者均衡分析
4.2.1無差異曲線
4.2.2收入限制線
4.2.3收入限制下的消費者均衡
5.生產理論
5.1生產的相關概念
5.1.1基本概念
5.1.2生產函數
5.2生產可能性邊界
5.2.1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定義
5.2.2生產可能性邊界的相關含義
5.3短期生產理論
5.3.1短期生產函數.勞動力的平均產量.勞動力的邊際產量
5.3.2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
5.3.3短期生產理論
5.4長期生產理論
5.4.1等量線.等成本曲線
5.5“看不見的手”原理及其證明
5.5.1“看不見的手”原理
5.5.2“看不見的手”原理的證明
6.成本理論
6.1成本的幾個概念
6.1.1會計成本與經濟學中的成本概念
6.1.2產品的社會成本和生產成本
6.2短期成本理論
6.2.1短期生產成本方程及函數
6.2.2邊際成本
6.2.3平均成本
6.2.4邊際成本.平均總成本.平均可變成本之間的關系
6.3長期成本理論
6.3.1長期成本函數
6.3.2長期邊際成本和長期平均成本
6.3.3短期平均總成本與長期平均成本
6.3.4長期成本曲線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形狀及經濟內涵
7.市場結構理論
7.1市場結構
7.1.1市場結構的概念
7.1.2市場結構的類型
7.1.3各類市場結構的比較
7.2廠商收益
7.2.1廠商收益的定義
7.2.2平均收益曲線(AR)和邊際收益曲線(MR)
7.2.3廠商面對的需求曲線
7.3最大利潤(或最小虧本)原則
7.3.1總收益—總成本分析法
7.3.2邊際收益—邊際成本分析法
8.產品市場
8.1完全競爭市場
8.1.1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廠商短期均衡
8.1.2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和短期行業(yè)供給曲線
8.1.3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廠商長期均衡
8.1.4完分競爭行業(yè)的長期供給曲線
8.2壟斷市場
8.2.1壟斷廠商的短期均衡
8.2.2壟斷廠商的長期均衡
8.2.3價格歧視
8.2.4自然壟斷
8.2.5壟斷廠商的供給曲線
8.3壟斷競爭市場
8.3.1壟斷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
8.3.2壟斷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
8.3.3壟斷競爭廠商的供給曲線
8.4寡頭壟斷市場
8.4.1古諾模型
8.4.2斯威齊模型
8.4.3博弈論
8.4.4卡特爾
8.4.5寡頭壟斷廠商的供給曲線
9.市場失靈
9.1市場失靈的含義及原因
9.1.1市場失靈的含義
9.1.2市場失靈的原因
9.2政府干預
9.2.1政府干預的依據
9.2.2政府失靈
9.2.3政府干預的范圍
10.宏觀經濟運行的衡量
10.1國民收入流量循環(huán)模型
10,1.1流量和存量
10.1.2兩部門經濟的收入流量循環(huán)模型
10.1.3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流量循環(huán)模型
10.1.4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流量循環(huán)模型
10.1.5國民經濟的收入流量循環(huán)模型與國民收入核算
10.2國民生產總值及其核算
10.2.1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
10.2.2國民生產總值的核算
10.2.3用GNP衡量經濟福利的局限性
10.3基本的宏觀經濟變量
10.3.1價格指數
10.3.2貨幣供給量和利率
10.3.3就業(yè)量與失業(yè)率
10.3.4匯率
11.總需求與總供給
11.1總需求和總供給模型概述
11.2總需求曲線
11.2.1總需求曲線向下傾斜的原因
11.2.2總需求曲線的斜率
11.2.3總需求曲線的移動
11.3總供給曲線
11.3.1總供給曲線的形狀
10.3.2總供給曲線的斜率
11.3.3總供給曲線的移動
11.4總需求和總供給的相互作用
11.4.1總需求曲線的移動
11.4.2總供給曲線的移動
11.4.3總需求一總供給模型的簡單應用
12.國民收入決定
12.1總需求和均衡產出
12.2兩部門國民收入決定
12.2.1消費需求
12.2.2投資需求
12.2.3總需求函數
12.2.4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12.2.5均衡條件的另一種表達式
12.3三部門國民收入決定
12.3.1包括政府部門的總需求函數
12.3.2均衡收入的決定
12.3.3財政政策對均衡收入水平的影響
12.4四部門的國民收入決定
12.5乘數原理
12.5.1乘數的引出
12.5.2乘數的概念
12.5.3乘數的數學推導
12.5.4乘數的推廣
12.5.5經濟的自動穩(wěn)定器
13.經濟周期理論
13.1經濟周期的定義和劃分
13.1.1經濟周期的定義
13.1.2經濟周期的劃分
13.2經濟周期理論概述
13.3乘數—加速數模型
13.3.1加速數原理
13.3.2乘數原理
13.3.3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
13.3.4乘數和加速數模型的數學描述
13.3.5經濟周期類型
13.4貨幣主義的經濟周期理論
13.4.1霍特萊對經濟周期的解釋
13.4.2現代貨幣主義
13.4.3貨幣主義的實證研究
13.4.4貨幣主義對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的研究
13.5理性預期學派的經濟周期理論
13.6其他的經濟周期理論
13.6.1消費不足與儲蓄過度理論
13.6.2投資過度理論
13.6.3政治經濟周期
13.6.4熊彼特“創(chuàng)新”周期理論
13.7經濟周期的預測
13.7.1預測指標預測法
13.7.2宏觀經濟計量模型法
14.宏觀財政政策
14.1經濟政策目標
14.1.1充分就業(yè)
14.1.2價格穩(wěn)定
14.1.3經濟增長
14.1.4國際收支平衡
14.2財政政策的工具
14.2.1西方國家財政的構成
14.2.2財政政策工具
14.3可選擇的財政政策比較
14.3.1財政政策的局限性
14.3.2可供選擇的財政政策比較
14.4功能財政與預算盈余
14.4.1功能財政
14.4.2充分就業(yè)預算盈余
14.5財政赤字與公債
14.5.1財政赤字
14.5.2公債的經濟分析
15.宏觀貨幣政策
15.1貨幣和貨幣供給機制
15.1.1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15.1.2貨幣供給的構成
15.1.3銀行體系與銀行職能
15.1.4貨幣乘數與銀行存款的倍數創(chuàng)造
15.1.5貨幣供給曲線
15.2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理論
15.2.1貨幣需求及其成本
15.2.2貨幣需求的原因:流動偏好
15.2.3貨幣需求曲線
15.2.4流動偏好陷阱
15.3貨幣市場的均衡和利率決定
15.3.1利率的決定
15.3.2均衡利率的變動
15.3.3利率變動對國民收入的影響
15.4貨幣政策和手段
15.4.1宏觀貨幣政策對國民收入的影響
15.4.2貨幣政策主要手段
16.IS—LM模型
16.1IS曲線與產品市場的均衡
16.1.1IS曲線的形成
16.1.2IS曲線的特點
16.1.3產品市場的均衡與失衡
16.2LM曲線與貨幣市場均衡
16.2.1LM曲線的形成
16.2.2貨幣市場的失衡與均衡
16.3產品市場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
16.3.1IS—LM模型與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同時均衡
16.3.2均衡的調節(jié)過程
16.4IS曲線與LM曲線的移動及其政策意義
16.4.1IS曲線的移動和宏觀財政政策效應
16.4.2LM曲線的移動和宏觀貨幣政策效應
16.4.3宏觀經濟政策的配合效應
17.通貨膨脹與失業(yè)
17.1失業(yè)
17.1.1失業(yè)的概念
17.1.2失業(yè)的原因與類型
17.1.3失業(yè)的損失
17.1.4充分就業(yè)與自然失業(yè)率
17.2通貨膨脹
17.2.1通貨膨脹的類型
17.2.2通貨膨脹的原因
17.2.3通貨膨脹的影響
17.3菲利浦斯曲線及其政策含義
17.3.1菲利浦斯曲線的由來
17.3.2菲利浦斯曲線的政策含義
17.3.3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的解釋
17.4對付失業(yè)與通貨膨脹的政策
17.4.1緊縮性需求政策和人為制造衰退
17.4.2收入政策
17.4.3指數化政策
17.4.4人力政策
18.宏觀經濟學中的爭論
18.1三個學派產生的歷史背景
18.2貨幣主義
18.2.1理論基礎
18.2.2政策主張
18.3供給學派
18.3.1主要觀點
18.3.2政策主張
18.4理性預期學派
18.4.1理性預期學派的兩個假說
18.4.2基本觀點
18.4.3政策主張
19.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
19.1國際貿易的理論與政策
19.1.1國際貿易的理論
19.1.2國際貿易政策
19.2國際收支與匯率
19.2.1國際收支與國際收支平衡表
19.2.2匯率及其決定
19.2.3國際收支調節(jié)理論
19.3國際貨幣體系
19.3.1國際貨幣體系概述
19.3.2金本位體系
19.3.3布雷頓森林體系
19.3.4牙買加體系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