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集箋注》全書共三卷。卷一為詞,卷二為詩,卷三為文。詞凡53首,存疑辯證之作7首,佚句4則。詩凡16首,佚句14則,存疑佚句1則。文凡10篇。附錄三種:一、《李清照年譜》;二、《傳記·序跋》;三、《總評》。前有作者自序,末有后記。共三十一萬字,被列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社規(guī)格最高的“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并有精裝本供讀者收藏。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杰出的女詞人,長期以來,一直成為海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史載原有《李易安文集》十二卷、《易安詞》(一作《漱玉詞》)六卷,然早已散佚。后人不斷搜集,所得不多,如明末毛晉汲古閣詩詞雜俎本、清末王鵬運四印齋所刻詞本、民國趙萬里校輯宋金元詞本,皆輯有《漱玉詞》,不僅量少,而且皆無注釋。晚近王仲聞所著《李清照集校注》,較為精審而全面,然收詞僅43首,校注亦有不詳與未安之處。其他校注本、選注本及論文集,層出不窮,往往陳陳相因,缺少新見。故山東博物館研究員于中航先生云:“李清照作品存世無多,研究者頗眾,要深入研究,有更多創(chuàng)獲,的確不易?!币虼?,如何深入研究李清照,是當前詞學界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綜觀全書,約有以下幾點不同于前人,亦即突破前人之處:第一, 有了新的版本。如前所述,李清照原著早佚,今人研究只能從最早、最好的輯本著手。最早的輯本,是明代崇禎三年(1630年)常熟毛晉汲古閣刊《詩詞雜俎》中的《漱玉詞》一卷,自云系據(jù)洪武三年(1370年)鈔本,收詞僅17首。后來毛氏另有鈔本《漱玉詞》一卷,作為《汲古閣未刻詞》之一種。此本自《如夢令》至《多麗》,共49首,遠遠溢出《雜俎》本。這是收李清照此最多的輯本,可惜除趙萬里曾提及一兩首外,他人皆不知。本書以日本東北大學詞學家村上哲見教授所贈的東京大倉文化財團所藏彭氏知圣道齋鈔汲古閣未刻詞本《漱玉詞》為底本,并以村上先生所贈的清汪玢輯、勞權手校、道光二十年刊《漱玉詞匯鈔》、上海圖書館藏清沈瑾鈔《漱玉詞》對校。這三種版本,前人皆未曾使用,可稱本書特色之一。第二, 在考證上見工夫。此前的李清照研究以理論分析、藝術鑒賞為主。而考證用得不多,間有收獲,也顯得零碎而不成系統(tǒng)。本書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考證了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密切相關的活動,趙李兩家的交游和遭遇,從而廓清了李清照的社會關系,解剖了她的性格,理清了她所處的環(huán)境。如李清照的生母,后人據(jù)《宋史·李格非傳》,一直認為是王拱辰的孫女。現(xiàn)作者從《洛陽新獲墓志》王拱辰夫人《和義郡夫人薛氏墓志銘》中發(fā)現(xiàn),此為清照繼母,生母乃王長女,見李清臣《王文恭公神道碑》。其詞如《漁家傲》,論者多不詳作于何時,經作者考證,乃作于建炎四年(1130年)追隨御舟、倉皇入海之際。其詩《烏江》(一作《夏日絕句》),乃建炎三年四月與趙明誠赴池陽途中在烏江謁西楚霸王祠時所作。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書中廣泛尋求旁證、深入挖掘內證,終于將每一首作品的時代背景分析清楚,在此基礎上,對全部作品進行編年。這是前人從未做過的工作,也是本書的一項重大的創(chuàng)造。第三, 補遺輯佚,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作。李清照作品,經過幾個朝代學人的爬梳剔抉,已很難見到滄海遺珠。王仲聞本曾發(fā)掘一些新作,世稱完善。然而孔凡禮卻從明鈔本《詩淵》中輯得李清照《新荷葉》詞一首,為《全宋詞》、王本所未載。臺灣彰化師范大學黃文吉教授于明鈔本《天機馀錦》卷二中得李清照《木蘭花令》一首,慨然寄贈。這些皆被本書采納。此外又收入李清照《琴銘》一首,可供研究者之參考。這些輯佚數(shù)量雖不多,然而彌足珍貴,較之前人注本,不能不是一個小小的突破。最后,此書在考證方面還引用了許多石刻、題名,使李清照研究更符合歷史的真實,這在前人相關的著作中,除于中航的論文和年譜外,幾乎無人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