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周易》(商周)
2 孫武 《孫子兵法》(春秋)
3 老聃 《老子》(春秋)
4 孔丘 《論語》(春秋)
5 墨翟 《墨子》(戰(zhàn)國)
6 孟軻 《孟子》(戰(zhàn)國)
7 荀況 《荀子》(戰(zhàn)國)
8 柏拉圖 《理想國》(前386)
9 亞里士多德 《政治學》(前326)
10 《圣經》(前2世紀)
11 韓非 《韓非子》(戰(zhàn)國)
12 盧克萊修 《物性論》(前55)
13 奧古斯丁 《上帝之城》(429)
14 馬基雅弗利《君主論》(1513)
15 莫爾 《烏托邦》(1516)
16 路德 《九十五條論綱》(1517)
17 哥白尼 《天體運行論》(1543)
18 康帕內拉 《太陽城》(1601)
19 培根 《新工具》(1620)
20 格勞秀斯 《戰(zhàn)爭與和平法》(1625)
21 伽利略 《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1632)
22 笛卡爾 《哲學原理》(1644)
23 霍布斯 《利維坦》(1651)
24 斯賓諾莎 《倫理學》(1675)
25 牛頓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
26 洛克 《人類理解論》(1690)
27 洛克 《政府論》(1690)
28 伏爾泰 《哲學通信》(1733)
29 孟德斯尥《論法的精神》(1748)
30 摩萊里《自然法典》(1755)
31 愛爾維修 《論精神》(1758)
32 魁奈 《經濟表》(1758)
33 盧梭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754)
34 萊布尼茨 《人類理智新論》(1765)
35 狄德羅 《達朗貝狄德羅的談話》(1769)
36 潘恩 《常識》(1776)
37 杰佛遜 《獨立宣言》(1776)
38 亞當·斯密《國富論》(1776)
39 康德 《純粹理性批判》(1781)
40 漢密爾頓 《聯(lián)邦黨人文集》(1787)
41 費希特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1794)
42 馬爾薩斯 《人口原理》(1798)
43 謝林 《先驗唯心主義體系》(1800)
44 黑格爾 《精神現(xiàn)象學》(1807)
45 李嘉圖 《政治經注意 學及賦稅原理》(1817)
46 叔本華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
47 黑格爾 《法哲學原理》(1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