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對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抱怨早已成了一種禮貌。抱怨雖然點綴了日常生活,卻絲毫于事無補。誰真想讓道德品質重放異彩,他就不能這樣含糊地、干巴巴地要求“必須怎么樣”和“應該怎么樣”,尤其不能這么要求別人。抽象教條和理論研究也還是不夠。因為倫理學家、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一致認為,道德行為只能通過特定環(huán)境中具體的感同身受才能形成。那么父母的機會就相當大,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伴隨著孩子對自己、對他人以及對世界的認識。但這兒已經有問題了:他們應該教孩子哪些品質呢?教那些傳統(tǒng)的品質,像服從、勤奮和履行義務嗎?保守陣營中對這些品質的呼聲很高,但這些品質過去曾誤導人們走上致命的歧途。或者新的品質,像自我意識、批評能力和負責感?如今這些品質成了極端自私主義和你死我活的競爭心態(tài)的誘因。還有:人們應該或者說可以怎樣教育孩子認識品質的重要性呢?是反復強行灌輸,甚至不惜打罵,還是批評告誡、制訂規(guī)則?一定得有責罰嗎?還是可以采用民主手段,沒有強制和教條?這會不會導致孩子根本不把大人放在眼里?這些問題對于成年人來說也并非容易,他們自己常常處于一個品質真空中,對于社會規(guī)則也覺得無所適從,對于自己的僵化的或者有意寬松的教育方式并不滿意,卻又不知如何改進。為了引導和幫助孩子發(fā)現品質,父母首先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和一個明確的態(tài)度——當然不能和教條主義者混為一談。本書完全不想參與當前關于品質的論戰(zhàn)——就算我不參與,這場論戰(zhàn)也已經夠混亂了。本書也不想加入到悲觀者的痛苦呻吟中。如果孩子看到的只是無藥可救的世界和人類,父母又該怎樣振作精神、鼓起勇氣去幫助孩子成長,孩子又怎么能踏入生活呢?正是在困難時刻才應該信賴積極的力量,積極的力量總是有力地表現世界和人類,讓實際行動與討論和哀嘆相對立,只有每個人從自己開始,在自己的周圍,最重要是與孩子一起,有一點樂觀精神,這樣整個社會才能煥然一新。盡管有這些悲觀方面,但家庭絕不是一籌莫展,相反——既然對國家、學校和教會都不能指望多少了——家庭成了學習和練習人類共處的規(guī)則的最重要的地方。因此將本書獻給父母。我們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各種概念、觀點和教育風格讓人眼花繚亂,但愿本書能在其中產生具體而實用的參考幫助。在教育問題中沒有絕對有效的方法,只有啟發(fā)和解決問題的設想。每個人必須根據各自的家庭情況自己決定,什么對自己來說特別重要,什么是無法容忍的,什么時候可以聽之任之,什么時候又要干預。并不是要追求十全十美。規(guī)規(guī)矩矩地遵循所有建議和倡導也沒有意義,重要的是真的愿意行動起來,為建立一個充滿坦誠、信任和愛心的家庭氛圍而努力。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孩子甚至能經得起錯誤,甚至經得起所有父母都免不了會犯的大錯誤。至于孩子自身,本書所期待的并不是人們通常意義上的有教養(yǎng)、守規(guī)矩的孩子。本書只想幫助小人兒成長為獨立、有責任感和合群的群體中的一員,認清自己,也看清世界。本書第一部分談了幾個原則問題,內容很少,容易理解,沒有研究整個道德哲學:什么是道德品質,它們是怎么形成的,它們到底應該是什么……第二部分轉向各種具體的品質,既有傳統(tǒng)的,也有新的、民主的品質。對品質的看法是主觀的,因此必須有選擇。當然品質的目錄可以任意延長,或者也可以改變一部分。目錄中現在包含的許多品質,我個人認為極其重要。另外有些品質,除了正統(tǒng)教育學里還提起,在民主的共處中已失去了使用價值。我有意選擇了一個中立的、按字母表排列的順序。倫理學、哲學和心理學中的品質理論上的排序先后在日常生活中毫無意義。這個人覺得這種品質至關重要,那個人則認為那種品質尤為重要。比如一個特別頑皮的孩子的父母可能覺得,教育孩子學會顧及他人比教育他擁有更強的自我意識要重要,而另一個膽小怕事的孩子的父母則可能認為,孩子更需要自我意識,覺得自我意識更重要。就算人們自認為完全具備某種品質,有時在特定情況下這種品質卻會與另一種品質相抵觸。我應該老老實實地告訴生病的女鄰居,我覺得她的樣子很嚇人,還是寧可表示同情,撒個謊安慰她一下?品質之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關于每種品質的一章末尾都有一個專門針對孩子的小故事作例子。這并不是行動指示,只是有可能出現的進退兩難的處境的一個例子。讀者很快就會發(fā)現,方法越來越接近。這是必然的,因為它們有力地經受了考驗。但這也證明,教育孩子品質歸根結底只在于很少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