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藝術收藏鑒賞鈞窯

鈞窯

鈞窯

定 價:¥88.00

作 者: 趙青云著
出版社: 文匯出版社
叢編項: 中國歷史名窯大系
標 簽: 瓷器

ISBN: 9787805318806 出版時間: 2001-01-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1cm 頁數(shù): 212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鈞官窯是在民窯的基礎上發(fā)展形成的。鈞窯從唐代創(chuàng)燒,到北宋初已漸成熟,尤以禹州神垕劉莊窯為代表。鈞瓷銅紅釉的燒制成功,那五彩繽紛的美麗效果,受到了北宋宮廷的喜愛,在民間也頗受歡迎,故各窯兌相信制。北宋晚期宋徽宗年間。將原禹州城里古鈞臺附近的民窯作坊,壟斷為官方辦鈞窯,從些該窯完全按宮廷需要專門生產(chǎn)御用鈞瓷。其燒造品種由原來碗、盤、爐、缽、瓶、壺、罐、尊等民間等民間日常生活用品改為宮廷喜愛的陳設工藝瓷和文房四寶之類的藝術品,造型更加古樸端莊。北宋鈞官窯釉的主要特點是三氧化二鋁含量低,而氧化硅含量高,還含有0.5~0.95%的五氧化二磷。北宋早期鈞窯的二氧化硅與三氧化二鋁之比介于11—11.4之間,五氧化二磷占0.8%。而官鈞釉的二氧化硅與三氧化二鋁之比為12.5,五氧化二磷在0.5—0.6%之間。鈞釉的紅色是由于還原銅的呈色作用,含銅量多少直接影口向了色釉的效果。再加上還原氣氛和窯室溫度高低都有所不相同,造成了“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千鈞萬變,意境無窮”等富有詩意的窯變色彩。北宋官鈞窯的興盛之日,也是民鈞窯的衰退之時。一則北宋皇宮利用專權,將民窯中工藝水平最佳的禹州鈞臺窯壟斷為官窯,并從民間挑選能工巧匠到官辦窯場從藝。同時還壟斷了優(yōu)質原料,不計成本精工制作,禁止民間繼續(xù)生產(chǎn)鈞瓷,官窯產(chǎn)品也不許流散民間,這些都抑制了鈞窯技術的推廣和普及。根據(jù)土瓷片標本分析,北宋末年,鈞臺窯的工藝技術已臻完善。除少量的碗、盤等日常生活的器皿,大多是為滿足宮廷需要而生產(chǎn)的各式花盆和與之相配套的盆奩兒、出戟尊、奉華尊等陳設瓷。器物按照宮廷的不同需要設計,僅花盆就有葵花式、蓮花式、海棠式、仰鐘式、渣斗式、長方形、六角形和方形等,底部一般有5個圓形小孔,惟獨六角形花盆的底部有7個圓形小孔。各式花盆又有大小不同的10個規(guī)格,由大及小依次遞減。花盆底部都刻有一至十的漢字號碼,即一號最大,十號最小。各式花盆配有式樣相同的盆奩兒(即盆托)器腹較花盆淺,平底,不留圓孔,以承接花盆中的滲水。外底均有如意形足,三足、四足或六足不等。盆奩和花盆一樣,按照器形大小排列,底部分別刻有一至寸漢字號碼,可與同型同號花盆配套。出戟尊、奉華尊等屬仿青銅器造型。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館均收藏有鈞窯出戟尊。其器型口沿外撇,頸部內(nèi)收,折肩鼓腹,喇叭形高圈足。頸、腹和足部的四面出戟,顯得莊重典雅。器身為月白色和丁香紫色釉,棱邊釉薄處呈淺黃色,圈足內(nèi)均刷有芝麻醬色釉,并刻有漢字號碼?,F(xiàn)存尺寸最大者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底部標號為“三”,高32.6厘米,口徑26厘米,足徑21厘米。尺寸最小者底部標號為“八”,高22厘米,口徑16.6厘米,足徑12.5厘米。鈞臺窯出土的各類鈞瓷碎片中,花盆和盆奩幾占絕大多數(shù)。釉色既有通體天青、天藍和單色釉,又有盆內(nèi)天藍色,盆外為變幻莫測的玫瑰紫窯變釉,器表還有惟妙惟肖的“蚯蚓走泥紋”。也有天藍釉、天青釉,又有鈞窯器中典型的“內(nèi)青餐紫”色釉,內(nèi)青(或天藍)色,外部則為神奇美妙的玫瑰紫、葡萄紫和丁香紫等窯變釉瓷,制作精美,堪稱鈞窯中的上乘之作。鈞官窯瓷除底部刻有漢字外,傳世的分盆底部還有乾隆時加刻的楷書“重華宮”、“金昭玉翠用”,盆奩兒底部刻有“瀛臺”、“虛舟用”和“養(yǎng)心殿”、“明窗用”以及“漱芳齋用”等字樣。中國早期生產(chǎn)的瓷器以鐵為主要著色劑,經(jīng)還原焰燒成,瓷器釉色大多呈青綠色。在長期的摸索中,古人認識到,控制和排除胎釉中鐵成分的干擾,可以燒制出白瓷。反之,加重鐵的含量,又可燒制出黑瓷。大約在公元757年的北齊時期,窯工們已臺瞄制瓷器胎、釉的含鐵量,成功地燒成了白瓷,打破了中國早期瓷器以青瓷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此后,中國瓷業(yè)以青、白兩種單色釉并存的單調格局又維持了很長時間。西晉時陶瓷生產(chǎn)初步掌握了兩色釉技術,開始出現(xiàn)點彩產(chǎn)品。經(jīng)過演變與發(fā)展,唐代燒制。出了花釉瓷產(chǎn)品,尤其是盛唐時出現(xiàn)的斑駁燦爛的唐三彩,標志著陶瓷工藝最終突破了傳統(tǒng)的單色釉格局,拉開了陶瓷裝飾向多彩化發(fā)展的序幕。唐代花釉瓷器的窯變斑彩,為宋鈞復雜的窯變工藝奠定了基礎。宋代鉤瓷在唐花釉工藝的影響下,經(jīng)過不斷實踐與創(chuàng)新,在釉料里添加氧化銅利用還原焰技術,終于成功地燒制出絢麗多彩的窯變瓷。宋代鈞釉以釉層渾厚滋潤,光亮勻凈為特色,具有明快的流動感。釉魚以紅、藍為基調,熔融一體,形如流云,燦如晚霞,變幻莫測,古人稱其為“窯變”。宋鈞窯變工藝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鈞釉初尚天青或“色重而藍”的天藍,因在青料中加有銅質,經(jīng)氧化、還原焰作用呈現(xiàn)紅色,并與青色相互融合,形成青中帶紅、紅里泛紫、紫中藏青或紅、藍、紫相間,猶如玫瑰,又像海棠,或似晚霞的瑰麗畫面。這種青、紫并重的基本色調,主要以官辦性質的鈞臺窯為代表,具體表現(xiàn)為青藍釉施于器內(nèi),紅紫釉施于器外,也有內(nèi)外皆施青藍釉的。而且官鈞的青藍釉。有別于北宋早期以神厘鎮(zhèn)劉莊窯為代表的民窯天青釉那樣純粹而勻凈,大都是在深藍色背景上布滿近月白色汗珠狀的流紋,少數(shù)燒得好的則遍布紅紫色迂徊曲折的蚯蚓走泥紋,或在紅紫色背景上遍布藍白色流紋。這些特征正好與《陶雅》中“宋鈞之紫,汗漫全體,暈成一片”及“內(nèi)青外紫”的記載相吻合。宋鈞釉中的紅色是由于還原銅的呈色作用,還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二氧化錫,而在天藍釉、天青釉和月白釉中氧化銅的含量較低。宋鈞的紫色釉斑,是在青藍色釉上涂一層含有氧化銅的釉,在還原焰中煅燒,隨著窯室溫度的高低和還原氣氛的濃淡變化,使釉料中的銅、鐵元素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變化之多,難以盡述,古人曾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千鈞萬變,意境無窮”等詞語形容鈞瓷窯變色彩的豐富靈活、微妙神奇?!?/div>

作者簡介

  趙青云,河南湯陰人,在河南從事文物考古40余載,曾參加過許多重大考古發(fā)掘項目。尤其是親自主持并參與了對鈞窯和汝窯的考古發(fā)掘,解決了宋代五大名窯中鈞窯與汝窯窯址的歷史懸案。對中國陶窯史有深入的研究,編著有《河南陶瓷史》、《汝窯的新發(fā)現(xiàn)》、《鈞窯瓷的鑒定與鑒賞》等專著,發(fā)表論文50余篇。

圖書目錄

    總序朱裕平
   序安金槐
   鈞釉工藝和鈞窯系的形成
   鈞釉工藝的形成
   鈞窯系的形成
   北宋鈞官窯的出現(xiàn)
   金元鈞窯的興旺和影響
   北宋鈞官窯——鈞臺窯
   鈞臺窯及其發(fā)現(xiàn)
   北宋鈞官窯瓷的特征
   北宋鈞官瓷工藝
   鈞臺窯的年代及性質
   金元鈞民窯
   窯址分布及發(fā)現(xiàn)
   金元鈞民窯瓷的特征
   歷代鈞窯工藝
   鈞賽的造型藝術
   鈞窯的窯變工藝
   鈞鈾的理化特性
   鈞窯瓷器的鑒定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