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tài)
三 哲學的時代性、民族性和階級性。哲學在文化中的地位
四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必然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性哲學”
五 哲學中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和科學性
六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
七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毛澤東和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卓越貢獻
八 學好哲學 終生受益
第二章 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一 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現代意義
二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三 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 實踐是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化活動
四 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關系
五 人類世界的形成及其與自在世界的關系
六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七 意識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
八 世界的統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質性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
第三章 聯系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其核心
一 世界處在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之中 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的學說
二 聯系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 社會規(guī)律的客觀性及其特點
三 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四 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是關于矛盾問題的精髓
五 系統論及其與矛盾論的關系
六 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 辯證法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關系
七 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哲學方法與科學方法思想方法
第四章 認識的本質和過程
一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與實踐的關系
二 認識是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能動的反映。反映、選擇與建構
三 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現象與本質范疇的認識論意義
四 從認識到實踐。認識運動的循環(huán)與上升
五 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
六 真理及其絕對性和相對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
七 追求真理和創(chuàng)造價值是人類活動的兩大原則
第五章 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一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
二 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與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茖W技術是現代第一生產力
三 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 階級是特定經濟結構中的人群共同體
四 社會的政治結構及其核心。國家的本質和職能
五 社會的觀念結構 文化的本質和功能
第六章 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歷史創(chuàng)造者
一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及其規(guī)律。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二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及其規(guī)律
三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革命和改革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四 科學技術革命與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變革?!叭騿栴}”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的哲學意義
五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歷史的參與者與創(chuàng)造者
六 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原則
第七章 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
一 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和選擇性
二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及其關系
三 人的價值是一種創(chuàng)造價值的價值。人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
四 人的自由及其實現 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
五 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共產主義是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