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站在文學發(fā)展前列,并且一直保持這種態(tài)勢,是《收獲》之所以被公眾譽為“文學陣營中成功守望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上世紀70年末80年代初,《收獲》感應時代脈搏,率先發(fā)表一批直面現實的作品。《犯人李銅鐘的故事》、《鋪花的歧路》、《人到中年》……一篇篇震聾發(fā)聵的作品,為思想解放、推動社會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文學探索熱潮中,《收獲》更是以引領時代的姿態(tài),推出了一系列探索作品。由此,馬原、余華、蘇童、莫言、格非……一批今日文壇中堅力量的作家浮出水面。活躍于當今文壇的青年作家張者、李洱、東西、紅柯等也都是在《收獲》的關注下被推向社會的。散落在各期《收獲》雜志上的一些散文專欄,更是以其強烈的人文色彩,推動了散文的發(fā)展。從初期的《作家書簡》、《朝花夕拾》,到近年的《人生采訪》、《河漢遙寄》、《好說歹說》等,每一專欄都受到了讀者的喜愛。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李輝的《滄??丛啤罚梢哉f開創(chuàng)了一個文化大散文的時代。其間蘊涵的歷史文化意識和理性思辨色彩,引起了人們對中國文化的思索。本書收入葉至誠、李子云、王蒙、蕭乾等人的回憶親人故友的文章,真情實感,動人心魂,值得品評一番。本書是“收獲叢書”中的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