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軍事和政治的辯證關系以及政治對軍事的決定性作用,吳起也有很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他初見魏文侯時,就援引古代的歷史教訓說:“從前,承桑氏(遠古時代的部落)的國君只講文德,廢棄武備,結果滅亡了;有扈氏的國君(處于夏禹時代)依仗兵多而好戰(zhàn),結果也滅亡了;英明的國君有鑒于此,就必須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治理好國家?!庇幸淮挝何浜钗餮玻c吳起共同乘船順黃河而下。武侯指著雄偉壯麗的河山對吳起說:“你看,這高山大河多么險固,真是我們魏國的珍寶??!”吳起立即回答說:“國家的安危盛衰,在于政治的好壞,而不在于山河的險固。上古時南方部落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鄱陽湖,雖然地勢險要。但因不修德政,失去民心,結果被夏禹所滅亡。夏朝的最后一個國君夏桀,左有黃河與濟水,右有太華山,南有龍門山,北有羊腸坡,山川都很險固,但因政治腐敗,結果被商湯所趕跑。商朝的最后一個國君紂王,左有孟門山。右有太行山,北有恒山,南有黃河,由于殘暴無道,結果被周武王戰(zhàn)敗而自殺。由此可見,國家的安危在德不在險。假如大王您不修德政,連這同一條船上的人都會成為您的仇敵!”武侯聽了深受啟發(fā),對吳起大加贊賞。還有一次,魏武侯問他:“要想使軍隊作戰(zhàn)時陣勢穩(wěn)固,防御時牢不可破,進攻時克敵制勝,應該怎么辦?”吳起回答說:“如果能使德才好的人處于上位,德才差的人處于下位,軍隊的陣勢就自然穩(wěn)固了;如果能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并同各級政府的官員很親善,軍隊的防守自然牢不可破了;如果能使老百姓都贊美自己的國君,討厭鄰國的國君,戰(zhàn)爭的勝利就是肯定無疑的了。”這就是吳起重視德政、重視民心向背的思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是吳起能夠取得輝煌業(yè)績的思想基礎。吳起鎮(zhèn)守西河二十多年,由于他杰出的才能和顯赫的戰(zhàn)功,很受魏武侯的器重。后來,魏武侯的女婿公叔接替了相國的職務,他對吳起十分嫉妒,就經常在武侯面前說吳起的壞話,誣蔑吳起對魏國有二心。開始,魏武侯還不太相信,時間一長也就逐漸產生了疑心,于是撤了吳起西河守的職務。在這種情況下,吳起深恐進一步被害,便于周安王十九年(前三八三年)離開魏國,投奔了楚國。他告別西河的時候,眼含熱淚,非常悲痛地說:“倘若國君聽信讒言,不了解我一片報國的忠心,西河這片土地,不久就會被秦國奪去,魏國也會一點一點地削弱下去。”果真不出吳起所料,自從吳起走后,魏軍常常吃敗仗,不到二十年,全部西河地區(qū)就被秦國占領了。吳起到楚國以后,受到楚悼王的器重,很快就當上了令尹(相當于相國的官職)。當時,楚國雖然是國土最廣大的一個諸侯國,但尚未變法革新,政治腐敗,經濟貧困,軍事上戰(zhàn)斗力也較弱。這時吳起已年過花甲,仍然老當益壯,雄心勃勃。他不顧楚國舊貴族的強烈反對,極力推行變法革新、富國強兵的政治路線。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吳起采取“明法審令”、廢除世襲分封、取消貴族特權、獎勵耕戰(zhàn)之士、嚴格整頓軍隊等一系列措施,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就使楚國強盛起來,南面平定百越(當時我國南方各族的總稱),北面吞滅陳、蔡(位于今河南東南和安徽西北的兩個小諸侯國),并擊退魏、趙、韓三國的進犯,西北面打敗了秦國的軍隊,連連獲勝,威震天下。但是,好景不長。周安E-十一年(前三八一年),吳起到楚國才兩年多,楚悼王就病死了。悼王一死,楚國的舊貴族立即發(fā)動了叛亂,包圍王宮,捉拿吳起。吳起在危急之際跑進楚悼王的靈堂,伏在悼王的尸體上,被亂箭射死。終年約六十三歲。殺害他的人也被以兵加王尸的罪過處死。一代名將韓信秦始皇嬴政年代,在江蘇淮陰縣韓家村,有位少年姓韓名信。幼年時家中雖不太富裕,但父親是個勤勞明理之人,節(jié)衣縮食要供韓信讀書識字。韓信自幼聰明。他不辜負期望,對所學知識都能一一牢記。他的勤奮好學深得老師的器重。一次,老師對其學生言道:“我一生所教的學生中,惟有韓信日后能成大器,有所作為。”可惜韓信十二歲時,其父因勞成疾,不幸早逝。韓母又百病纏身,家中漸漸一貧如洗。韓信十五歲時母親病故,他不得已輟學。從此他無依無靠,孤苦伶仃,靠在河邊釣魚謀生。他生性喜愛武功,便向村里一位武師學了點拳腳劍法,師父看他聰明好學。便將自己的佩劍贈送于他,他非常感激,便常常佩戴在身上。韓信十六歲時,秦皇暴政,民不聊生。又因淮陰天旱無雨,河水下降,水中魚少。他常因釣不到魚,換不來銀兩而餓飯。一日,他頭頂烈日在河邊釣魚,由于腹中無食,再加天熱,不覺倒在河邊,昏了過去。在下游不遠處,一位面目清秀的中年婦人帶著她十四歲的女兒紫娟在河邊為人洗衣,中年婦人是靠洗衣為生,人稱漂母,見河邊倒著一位少年,急忙和女兒跑到韓信身邊。漂母扶起韓信,看看臉色說道:“想必是餓昏了,不要緊,灌點米粥就會好的??鞂⑺麛v扶到我們家中?!逼概c紫娟將韓信攙扶到自己家中。韓信躺在床榻上,漂母一勺一勺地給韓信灌進米粥。韓信漸漸蘇醒,睜開雙眼?!澳阈丈?,家住何處,因何餓成這樣?”漂母問道。韓信慚愧地講述了自己的身世和近況。漂母起了憐憫之心;又見韓信英俊年少,質樸淳厚,便說道:“既然你無依無靠,如若不嫌棄我這破爛茅屋,粗茶淡飯,就住在我這吧。她叫紫娟,我還有個小女兒叫文娟,你們就當兄妹相稱吧!”韓倌見這茅屋雖然簡陋,但屋內收拾得非常整潔,又見漂母善良熱情,便點了點頭說:“多謝伯母厚意.信若日后得志,必報母恩。”從此,韓信就寄食在漂母家中。幫助漂母干些體力活。漂母待韓信如親兒子一般。轉眼一年過去,在一個隆冬,韓信上山打柴,陰霾的天空飄起了一朵朵小雪花,他打完一擔柴禾準備回家,忽然抬頭見一老翁鶴發(fā)童顏,在一塊不大的平地上練習武功,他不由自主放下柴擔走到老翁跟前觀看,老翁劍術已登峰造極,利劍上下飛舞,雪花竟然飄落不到老翁身上。韓信情不自禁地喝彩:“好劍法!”老翁聞聲立即收劍,抬頭見是一少年后生,便轉身要走。韓信慌忙上前跪拜在老翁腳下:“請老伯收我為徒!”老翁上下打量著韓信,見他眉清目秀,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心中已有幾分喜歡,沉思片刻問道:“你喜愛武功?”韓信見老翁發(fā)問,急忙答道:“我自幼喜文愛武,但家中貧寒,因此習武造詣不深。今日有幸巧遇高人.請師父收我為徒,不然我就跪到天黑。”老翁微微一笑:“??!你真有誠意,那你習武為了什么?”韓信沉思片刻:“為了將來報效國家,除暴政,輔佐明主創(chuàng)建太平!老翁詫異地望望韓信,心中思量:“他年齡不大,志向卻不小,竟有如此雄心,日后必是國家棟梁之材。”便說:“既然如此,我就收你為徒,教你武功。傳韜略?!表n信高興地急忙叩頭謝恩:“謝師父!”老翁又道:“你先起來,今日先挑柴回家,等三日后來此等候?!毖粤T轉身而去。韓信望著老翁的背影消失后,才起身挑起柴擔下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