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基 礎 篇
第1章 引言
1.1 計算機網絡模型
1.2 單塊式和模塊化通信系統
1.2.1 可組裝性
1.2.2 可擴展性
1.2.3 可復用性
1.3 當今的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和協議
1.3.1 OSI模型
1.3.2 因特網協議組
1.4 計算機網絡的抽象視圖
第2章 計算機網絡
2.1 傳輸媒體
2.1.1 雙絞線
2.1.2 同軸電纜
2.1.3 光纖
2.1.4 無線傳輸
2.2 傳輸技術
2.2.1 基帶傳輸
2.2.2 寬帶傳輸
2.3 媒體訪問方法
2.3.1 點到點鏈路
2.3.2 多點鏈路
2.3.3 廣播鏈路
2.4 局域網
2.4.1 IEEE 802.3(CSMA/CD)
2.4.2 IEEE 802.4(令牌總線)
2.4.3 IEEE 802.5(令牌環(huán))
2.4.4 IEEE 802.11(無線LAN)
2.4.5 IEEE 802.12(100Mbps請求優(yōu)先級
訪問)
2.5 城域網
2.5.1 IEEE 802.6(DQDB)
2.5.2 光纖分布式數據接口(FDDI)
2.6 廣域網
2.6.1 異步傳輸模式
2.6.2 功能體系結構
2.6.3 AMT 通信量合約
2.6.4 傳輸媒體
2.7 編址
2.7.1 IEEE 地址格式
2.7.2 ITU-T地址格式
2.7.3 OSI地址格式
2.8 本章小結
2.8.1 降低出錯率
2.8.2 增加帶寬
2.8.3 增加帶寬延遲乘積
2.8.4 增加帶寬差異
2.8.5 增加網絡服務多樣性
第3章 應用
3.1 傳統應用
3.1.1 文件傳送
3.1.2 虛擬終端
3.1.3 X. 400 電子郵件
3.1.4 因特網電子郵件:SMTP. POP.
IMAP 和MIME
3.1.5 遠程作業(yè)輸入
3.1.6 電話
3.1.7 遠程傳真機
3.1.8 電傳和用戶電報
3.2 分布式應用
3.2.1 分布式共享內存
3.2.2 遠程過程調用
3.3 多媒體應用
3.3.1 音頻流
3.3.2 視頻流
3.3.3 多媒體對象
3.3.4 分布式MM對象
3.3.5 MM應用
3.3.6 H.323:會話式MM應用
3.3.7 WWW:可檢索的MM應用
3.4 實時應用
3.5 本章小結
3.5.1 高吞吐率服務
3.5.2 低延遲服務
3.5.3 多點會話服務
3.5.4 保證性能的服務
第4章 OSI構架
4.1 系統模型
4.1.1 層
4.1.2 面
4.2 服務和協議模型
4.3 通信模型
4.3.1 性能
4.3.2 可靠性
4.3.3 安全性
4.3.4 優(yōu)先級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因特網協議組
5.1 概述
5.1.1 因特網組織
5.1.2 因特網編址
5.1.3 因特網路由選擇
5.2 系統體系結構和協議
5.2.1 鏈路層協議
5.2.2 網絡層協議
5.2.3 傳輸層協議
5.2.4 應用層協議
5.3 網際協議
5.3.1 IP版本4
5.3.2 IP版本6
5.4 本章小結
第二部分 參 考 構 架
第6章 對象模型
6.1 概述
6.1.1 可組裝性
6.1.2 可擴展性
6.1.3 可復用性
6.2 組裝構架
6.3 對象
6.4 類
6.5 繼承
6.6 操作
6.7 對象的創(chuàng)建與終止
6.8 對象分解
6.9 網絡中的對象
6.10 本章小結
第7章 系統模型
7.1 層
7.2 面
7.3 參考體系結構
7.4 本章小結
第8章 服務模型
8.1 服務原語
8.2 時序圖和狀態(tài)轉換圖
8.3 本章小結
第9章 通信模型
9.1 連接類型
9.1.1 靈活的Qos連接
9.1.2 多點連接
9.1.3 快速建立連接
9.1.4 短暫連接
9.2 多點連接模型
9.3 通信階段
9.3.1 服務組裝
9.3.2 連接建立
9.3.3 數據傳輸
9.3.4 連接釋放
9.3.5 服務刪除
9.3.6 短暫連接
9.4 增強型設施
9.4.1 連接轉發(fā)
9.4.2 連接遷移
9.4.3 連接搜尋
9.4.4 連接合并
9.4.5 連接分離
9.4.6 連接再協商
9.4.7 加入數據流匯
9.4.8 刪除數據流匯
9.4.9 流轉發(fā)
9.4.10 劃分子流
9.4.11 代理建立
9.4.12 第三方建立
9.5 服務質量
9.5.1 可靠性
9.5.2 安全性
9.5.3 性能
9.6 尋址
9.6.1 地址
9.6.2 模式
9.6.3 域
9.7 基本服務對象類
9.7.1 組裝器類
9.7.2 服務訪問點類
9.7.3 連接端點類
9.7.4 數據流源類, 數據流匯類
9.8 基本連接類型
9.9 本章小結
第10章 協議模型
10.1 協議行為
10.2 協議數據
10.3 協議功能
10.3.1 對齊
10.3.2 分塊
10.3.3 字節(jié)排序
10.3.4 加校驗和
10.3.5 拼接
10.3.6 連接控制
10.3.7 封裝
10.3.8 加密
10.3.9 差錯控制
10.3.10 前向糾錯(FEC)
10.3.11 無活動控制
10.3.12 抖動補償
10.3.13 多路復用
10.3.14 速率流控
10.3.15 中繼
10.3.16 路由選擇
10.3.17 分段
10.3.18 簽名
10.3.19 分流
10.3.20 通信量控制
10.3.21 通信量填充
10.3.22 通信量整形
10.3.23 窗口流控
10.4 本章小結
第11章 組裝模型
11.1 服務能力
11.1.1 服務設施
11.1.2 服務質量
11.1.3 服務模式
11.1.4 本地配置參數
11.2 節(jié)點資源
11.3 協議功能
11.4 服務對象. 協議功能和服務能力的關系
11.5 服務對象的組裝
11.5.1 組裝類型
11.5.2 組裝時刻
11.5.3 組裝方法
11.5.4 組裝控制協議
11.6 與現存的管理概念結合
11.6.1 服務管理
11.6.2 系統管理
11.7 本章小結
第12章 與OSI構架的差異
12.1 層
12.2 面
12.3 服務和協議模型
12.4 通信模型
12.5 本章小結
第三部分 案例分析
第13章 實現考慮
13.1 網絡節(jié)點的組成
13.1.1 應用程序
13.1.2 應用編程接口
13.1.3 通信子系統
13.1.4 網絡存取部分
13.1.5 操作系統
13.2 設計目標
13.2.1 協議實現問題
13.2.2 應用實現問題
13.2.3 對平臺和協議的獨立性
13.3 構建模塊化通信系統
13.3.1 定義階段
13.3.2 優(yōu)化階段
13.3.3 實現階段
13.3.4 修改已存在的模塊化通信系統
13.4 一體化層處理與應用級分幀
13.4.1 一體化層處理
13.4.2 應用級分幀
13.4.3 ILP 實現考慮
13.5 協議對象的設計原則
13.5.1 單個狀態(tài)機
13.5.2 通用性
13.5.3 自治性
13.5.4 弱耦合
13.5.5 統一接口
13.5.6 高效
13.5.7 簡單
13.6 本章小結
第14章 TCP模塊化
14.1 TCP服務模型
14.2 協議功能
14.2.1 分塊
14.2.2 字節(jié)排序
14.2.3 加校驗和
14.2.4 連接控制
14.2.5 差錯控制和窗口流控
14.3 擴展
14.3.1 窗口比例選項
14.3.2 時間戳選項
14.3.3 請求/ 響應選項
14.3.4 局部有序和局部可靠傳遞選項
14.3.5 保護循環(huán)使用的序號
14.3.6 選性性確認選項
14.4 模塊化TCP
14.4.1 服務組裝
14.4.2 性能優(yōu)化
14.4,3 簡單性
14.4.4 易擴展性
14.4.5 系結結構
14.4.6 復用單塊式TCP的功能
14.5 本章小結
第15章 系統體系結構
15.1 層和面
15.2 服務和協議對象
15.2.1 Sockets++
15.2.2 Tempo
15.2.3 Netglue
15.3 通信模型和服務能力
15.4 服務組裝
15.4.1 自動服務組裝
15.5 其它體系結構
15.5.1 Adaptive
15.5.2 Da Capo
15.5.3 DyCAT
15.5.4 F-CSS
15.5.5 靈活的協議集
15.5.6 HOPS
15.5.7 微協議
15.6 本章小結
第16章 協議操作系統
16.1 模型
16.1.1 模塊
16.1.2 模塊類
16.1.3 模塊排序
16.1.4 模塊間通信
16.1.5 通道
16.2 其他系統
16.3 本章小結
第17章 應用編程接口
17.1 通信API的概貌
17.1.1 高級通信 API
17.1.2 基本通信 API
17.1.3 低級通信API
17.2 BSD Sockets
17.3 Sockets++
17.3.1 面向對象的設計
17.3.2 基本消息的服務數據傳遞
17.3.3 支持多點服務
17.3.4 數據流轉發(fā)
17.3.5 通用通信模型
17.3.6 平臺獨立設計
17.3.7 基于類繼承性的擴展
17.3.8 地稱套接字行為
17.3.9 顯式地接受連接
17.3.10 新的套接字參數
17.3.11 合并的套接字建立操作
17.4 模型
17.5 通信階段
17.5.1 服務組裝
17.5.2 連接建立
17.5.3 數據傳輸
17.5.4 連接釋放
17.5.5 服務注銷
17.6 異步模式中的服務對象
17.6.1 建立階段
17.6.2 數據傳輸階段
17.6.3 釋放階段
17.7 新服務和操作的引入
17.8 編程示例
17.9 尋址
17.9.1 向知名組多點播送
17.9.2 轉發(fā)請求
17.9.3 流水線服務器
17.10 事件處理
17.11 差錯處理
17.12 消息處理
17.13 本章小結
第18章 性能測定
18.1 測試環(huán)境
18.2 測試程序
18.3 影響性能的因素
18.4 Tempo的性能
18.5 Tempo與TCP的比較
18.6 通用和專用協議模塊的比較
18.7 模塊化的影響
18.8 Sockets++的性能
18.9 本章小結
第19章 從軟件工程觀點評價
19.1 軟件度量
19.1.1 大小度量
19.1.2 數據結構度量
19.1.3 邏輯結構度量
19.1.4 工作量和代價度量
19.1.5 缺陷和可靠性度量
19.1.6 設計度量
19.2 Tempo軟件測量
19.2.1 大小
19.2.2 耦合度
19.2.3 復雜性
19.2.4 模塊性
19.2.5 工作量
19.3 本章小結
第20章 總結
附錄A 因特網術語及其MCS等價術語
附錄B 網絡詳述
附錄C TCP詳述